进入12月以来,新股发行节奏明显加快。统计显示,本月共有35家公司发行上市,单月新股发行数量创下自1997年7月以来的新高。 而截至23日,本月已有35家公司获得IPO核准批文,月底前仍有多家企业等待过会。
部分投行人士认为,近期新股发行速度加快,监管部门密集发放IPO核准文件可能出于两方面原因:一是新股发行体制改革后,新股发行市盈率较高的问题仍然存在,市场归咎于监管部门的发行节奏控制,故在行情较为稳定的情况下,监管部门主观上调快了发行节奏;二是按照新股发行的相关要求,元旦后排队上会的公司需补交最新一期的财务报告,因此出现了突击上会和发放核准文的情况。
“历史上看,管理层经常使用新股发行和基金发行节奏来调整市场供需,近期加快新股发行或是针对市场流动性充裕的举措。”西南证券分析师闫莉表示,“但这样的发行频率不会长期持续,目前市场认为新股发行价过高,管理层有可能对新股发行体制进行微调,元旦后新股发行节奏放缓的可能性很大。”
新股发行体制将要微调的传闻近期在市场上广泛流传。本报记者也了解到,以创业板IPO为代表的新股大比例超募现象确实受到了监管层的关注。目前,监管部门正在就上述问题进行调研,许多市场人士也积极建言献策,希望对发行、定价、审批、承销和配售等环节作进一步的改进和完善。
目前,市场围绕着新股发行体制调整主要集中在希望增加中小投资者询价定价能力、存量发行等几个方面。有专家呼吁,如果能在相关发行制度调整时引入中小投资者,赋予中小投资者一定的询价决定权,在制度安排上将其作为上市申请人与承销商新股定价的“对手”参与,或许会对目前的新股超募现象形成一定的遏制性作用。
另外,存量发行制度也有望取得突破。虽然存量发行目前还面临着一些法律障碍,但从国际资本市场经验及从增加新股供应量、平抑发行市盈率的角度来看,存量发行的推出势在必行。
“从严格意义上说,目前我们的新股发行并非完全市场化,新股仍然稀缺,中介机构利用这点抬高首发价格,博取绝对收益。”闫莉说,“只有真正从审批制转化到注册制,同时完善退市制度,才能真正解决一级市场发行价过高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