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末将近,全球各大媒体都在进行年终盘点,如果要总结美国财经最热词一定少不了“新常态”。早在2001年“股神”巴菲特以及“指数基金教父”约翰·伯格就曾提到“新常态”一词,当时,他们曾警告称“股市报酬率只有个位数将是新常态”。
不过,今年5月份美国太平洋投资管理公司(PIMCO)在展望论坛上重新定义“新常态”(New Normal)。“新常态”是用以指美国经济增长放缓,政府加强监管,美国在全球经济的角色不如往昔。也许是这个名词最能涵盖金融危机后美国经济的现状及发展趋势,因此与“史无前例”、“退出”一样,成为2009年美国媒体最火爆的词汇。
PIMCO的首席投资官格罗斯指出,美国经济显现复苏迹象时,其增长幅度将大大低于过往几轮经济衰退后的复苏涨幅,这是一个“新常态”。在“新常态”情况下,美国失业率在回落至8%前将达到10%,经济在见底之后将开始适度增长1%至2%,而不是3%至4%的历史标准。
之后,高企的失业率以及疲软的经济复苏证明,“新常态”真的已经成为美国经济不得不正视的现实。今年10月份美国失业率达到10.2%,创26年来新高;美国第三季度GDP尽管在一年多来首次转正并达到3.5%,但随后美国政府下修这一数据至2.2%,并公开承认,美国经济的复苏势头并不像之前认为的那样强劲。
2.2%的增长率背后是“挤出”效应,是几乎要完全依靠库存补充和“旧车换现金”等政府刺激措施支撑得来的。相比之下,过去的经济复苏要有力得多,前几次经济大幅下滑之后,在库存周期变化的刺激下,随之而来的复苏一直都很强劲。尽管2000年至2001年和1990年至1991年两次轻度衰退之后的复苏都相对温和,但之前五次衰退(1982年、1980年、1975年、1970年和1958年)结束后的前两个季度,平均经济增长率达到了6.7%的强劲水平。
今年的圣诞节,在旧常态里,这个时候华尔街总要举行盛大的餐会,但新常态下,花旗、摩根士丹利及美国银行今年都取消年底假期活动,高盛连续第二年取消圣诞季节的餐会,摩根大通一些员工也只是到小餐馆过节。如此“低调”向来不是华尔街人的作风,但在社会大众对接受纳税人的钱而活下来的银行业者仍享有特殊待遇和红利大表不满之际,让低调成为常态也未必不是好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