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对于阳光私募行业来说是起步以后的大发展,酝酿之后的大爆发,甚至是市场复苏后的第一声惊雷。2009年,私募究竟有哪些事值得记上一笔,哪些人占据行业前列,2010年中国的阳光私募行业又可能走向何方,面临怎样的风险和机会?本期基金周刊予以解析。
⊙本报记者 周宏
行业发展规模空前壮大
2009年,私募行业的规模可谓得到了空前发展,根据国金证券最新统计数据,截至2009年11月底,有115家私募共发行了220只产品,规模总计57.24亿,其中可统计规模的产品平均募集规模达0.92亿。
而这只是首次发行的募集方面,根据上海证券报记者的调查,实际上,很多具备一定品牌的投资顾问正在创造资金的积聚效应。比如年末,上海某家投资顾问公司,就出现了过十亿资金等待申购打开的局面。预计,这种规模会在未来一段时间形成趋势。
在首发和持续申购双双起飞的当口,目前的阳光私募从业者,迅速进入规模扩张期。很多一线私募公司,已经迅速跨过了几亿的门槛,进入20亿上下的管理规模。二线公司轻松达到5亿以上的规模状态。民间资金募集个几千万也不是什么难事。这样的发展速度,在此前让人无法想像。
大量行业人才进入私募
而迅速扩张的行业空间,以及创立个人事业这个本身极为具备吸引力的号召,正在成为大量从业人才进入阳光私募行业的强大动力,2009年在这方面显然令人惊异。
仅2009年初以来,预计就有20来位公募基金投资总监或基金经理转投私募,其中,包括交银施罗德的前任投资总监李旭利、交银基金的明星基金经理郑拓、招商基金的研究总监程国发、泰达荷银基金的基金经理李泽刚、工银瑞信基金前任的专户投资总监吴刚、上投摩根的基金经理梁钧、华夏基金的投资副总监张益驰等,新发阳光私募信托的投资顾问,来自公募基金的基金经理和高管,几乎占据了70%以上的份额。
而这些明星正在壮大的事业,又不断激励着业内有品牌、有经验的投资研究人才,在新的园地实现梦想。某种程度上,私募行业,正在成为公募行业人才的又一个分流出口。
业绩依旧是亮眼与黯淡俱在
同时,在2009年,阳光私募基金业绩的辉煌和黯淡同时存在。从第一名(150%以上的绝对业绩)和最后一名的业绩表现看,分化进一步加大。从平均水平看,阳光私募的平均收益低于指数和公募基金,较明显地体现了追求绝对收益的风格。
不过,必须无奈的指出,2009年以来的阳光私募收益的领先者,更加明显的体现着是风格上的进取特点。从今年领先的投资组合看,开宝、广东新价值、上海尚雅、上海睿信等均为2008年遭遇相当市场压力的管理人。此中味道值得咀嚼。
国金证券的统计数据亦显示,2009年前11个月沪深300指数累计涨93.19%,153只可统计今年以来收益的非结构化证券投资类私募基金,剔除掉业绩报酬后的平均收益为52.38%,相对对应期的沪深300指数超额收益平均为-29.96%,整体落后市场。其中约20%的产品跑赢指数,15只产品收益超过100%。深国投?开宝1期、粤财信托?新价值2期、深国投?景良能量1期排名绝对收益列前三甲,收益率分别为149.60%、141.07%、134.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