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于兵兵 ○编辑 王晓华
“如果说上海浦西的规划与发展是第一阶段即工业化时代的产物,浦东是第二阶段即现代服务业时代的产物,那么我们希望崇明能够引领上海乃至全国率先进行生态经济时代的尝试。这意味着绝对不能把高楼加商场,汽车加人流的现有城市状态复制到崇明,不能重复高容积率、高耗能、高污染的老一套城市发展模式。”华东师范大学庄志民教授说。
应该说,崇明已经有了发展与生态之间需要平衡的基本观点。根据其最新的十年发展纲要,到2020年,崇明的建设用地比重控制在13.1%,并推出自然湿地、林地、绿地的保护与建设,建设10万千瓦级陆上风力发电场,兆瓦级太阳能光伏发电等示范项目,在住宅小区推广使用太阳能供热设备等。同时在长江隧桥通车后的短短一个月,崇明“拒资”十亿元,谢绝了三十多个不符合产业导向和能耗、环评审查的项目。
但是,在专家看来,这些基本的生态保护措施背后,崇明还应该在制度和理念等多个方面实现更大的突破。
首先是政府主导经营城市的思路是否可以尝试变化。采访中记者了解到,招商引资、洽谈商业合作仍是地方政府主要工作之一。在12月底保亿置业为其崇明项目风景水岸的开盘在上海某顶级酒店举行的专场推介上,崇明县副县长张国坤等地方政府领导为其站台致辞。而当一位高级红酒品牌商向崇明另一位政府高层表达入驻崇明的愿望时,这位政府官员高兴地表示,“我们可以合作。”
政府以经营者的姿态经营城市和参与市场的定位十分明确。而这种流行于中国城市发展几十年来的做法目前正受到质疑。专家看来,政府垄断性的土地经营导致了“千城一面”的低水平重复建设和腐败盛行,进而侵占了本该属于全民的土地红利。业内更希望崇明这样的开发处女地能够身先士卒地思考地方政府执政思路的转变与突破。
另外,如何令生态保护成为崇明的一种区域文化,在专家看来,是更需花心思打造的崇明“名片”。
庄志民教授曾向记者讲述他在国外看到的生态保护者的行为举动,令他非常感动。比如一位美国学者在考察一个国家火山公园时,半路上轻轻抓起地上的一只蚂蚁作介绍,然后,又把手掌摊平,轻轻地放到地上,看着那只蚂蚁顺着他的手指缝爬到地上,再爬入草丛,那位美国教授才转身离开。又比如,国外环保主义者观察鸟类活动时是在距离很远的地方用长焦镜头来拍摄,生怕影响了鸟类的生活。
“高级文明中的个体不仅爱护自己的同类,也尊重、爱护动、植物。未来的崇明人、崇明游客如果能做到这一点,将为上海作为国际化都市增加一张重要的新名片,是更值得骄傲的事情。”庄志民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