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房企欲通过资本市场实现融资将变得较为困难。”这句自去年10月起便在地产圈内流传的预言,如今看来越来越接近现实。
昨日,本报有关“国土部正配合证监会对部分申请IPO和再融资房企中涉及15个省市的25起涉嫌违规用地项目进行清查、并拟联合制订募资管理新政”的独家报道,再一次引发市场震动。
事实上,自去年9月证监会将征求国土部意见列为审核房企融资的前置程序后,上市地产商各项再融资申请的审批节奏就已经明显放缓。
据记者了解,国土部本次密集核查的25个地产项目来自于部分申请IPO和有再融资计划的地产企业。统计数据显示,目前提出过融资计划但尚待审批的房企约有60家,涉及金额超过千亿。其中,启动于港交所上市的内地房企即有超过20家,预计募资超过300亿。
同时,目前两市提出过再融资计划但尚未通过审批的房企有41家,涉及金额达862亿。从融资方式看,有苏宁环球等33家上市房企拟增发融资687亿(已剔出以资产认购增发的情况),其中金额最高者为万科与招商地产——前者拟公开增发募资112亿、后者定向增发募资56亿。其次,建发股份、冠城大通与中粮地产拟配股融资81亿;而首开股份、渝开发、浦东金桥等4家拟发行公司债融资65亿。另有栖霞建设、嘉宝集团、福星股份等3家企业拟发行可转债融资30亿。
因此,合并上述对IPO及再融资的统计,可知本次国土部核查的25个项目可能来自于近60家内地房企,辐射金额超过千亿。
此外,从更宏观的视野上看,证监会通过联手国土部核查违规项目、甚至拟出台募资管理新规等政策,释放出严把房企融资大门的监管信号,这在未来几年内都将成为一种常态,或将深刻影响几年内的市场格局。
一方面,对上市房企而言,于2009年二、三季度疯狂拿地的景象或将难以为继。以保利地产为例,2009年前11个月斥资近400亿元完成土地扩张超千万平米,在北京等多个城市屡创地王。同期,万科新增土地储备规模也高达716万平方米。三季报数据更显示,上市房企在“猛进”过后资金链出现紧绷迹象,其中有三成现金流净额已为负值——这主要以规模中小型、策略激进型的房企而主。
另一方面,对于2009年借壳的一批地产公司,或将迎来最苦涩的时期。其中,无论是17家已完成借壳的、抑或34家尚在运作借壳的房企,都将面对几年内融资渠道收窄的窘境。而此前,他们大多已支付了大笔借壳费用,较已上市房企有更急迫的融资冲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