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头版
  • 2:要闻
  • 3:财经中国
  • 4:公司
  • 5:市场
  • 6:财经海外
  • 7:书评
  • 8:艺术财经
  • 9:专版
  • 12:信息披露
  • 13:信息披露
  • 14:信息披露
  • 15:信息披露
  • 16:信息披露
  • 17:信息披露
  • 18:
  • 19:信息披露
  • 20:信息披露
  • 21:信息披露
  • 22:信息披露
  • 23:信息披露
  • 24:信息披露
  • 25:信息披露
  • 26:信息披露
  • 27:信息披露
  • 28:信息披露
  •  
      2010 1 9
    前一天  后一天  
    按日期查找
    5版:市场
    上一版  下一版  
    pdf
     
     
     
      | 5版:市场
    人民币何时摆脱
    单一“黏住”美元?
    银河证券发布2010年度系列投资报告 沪指中枢料3300-3400点
    首日涨幅“节节低” 创业板高收益“光环”褪去
    西藏证监局
    召开年报审计工作会议
    机构建仓
    港股新年首周开门红
    市场动态
    首周未现“开门红” 调整难掩热点暗流涌动
    太保弃购民营险企瑞福德 换安邦产险接盘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400-820-0277) 。

     
    标题: 作者: 正文: 起始时间: 截止时间: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太保弃购民营险企瑞福德 换安邦产险接盘
    2010年01月09日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本报记者 黄蕾 ○编辑 杨刚
      ⊙本报记者 黄蕾 ○编辑 杨刚

      

      本以为将是中国太保囊中之物的上海民营险企——瑞福德健康保险公司,却因为收购价格没有谈拢而最终收归于其他公司麾下。

      保监会昨晚在其官方网站上披露,同意瑞福德健康险的现有股东集体退出,接盘者为安邦产险和中乒投资集团,两位新股东的持股比例分别为99%、1%。安邦几乎全盘接手,中乒的股东角色几乎可忽略不计。

      近年来,国内保险业虽不时有股权变更的消息传来,但从公开信息来看,所有股东同时退出的却还是头一遭。这与瑞福德的民营股东背景及市场生存环境不无关系。

      成立于2006年1月的瑞福德,注册资本金为3亿元,股东主要为几家看似与金融不沾边的深圳民营企业。虽然头顶“国内首批专业健康险公司之一”的光环,但横亘在瑞福德面前的,并不是一条阳光大道。

      由于国内特殊的医疗环境(医疗费用大幅增长、健康险公司与医疗体系的脱钩等)导致的高赔付率,使得健康险业务的经营情况非常不理想。就连背靠集团“大树”的人保健康险及平安健康险都在苦撑苦等,更何况是股东都是些保险“门外汉”的瑞福德了。

      种种迹象表明,从去年初开始,瑞福德的业务几近全线停滞。2009年1至11月,瑞福德的保费收入仅有2305.71万元,排健康险公司之尾;保险产品基本停售,主要收入为续期业务,新单寥寥无几,单月保费收入基本都只有一百多万元;公司网站的最新更新时间为2009年3月。

      瑞福德把业务停掉的一个主要原因是,等待实力更雄厚的新股东入主。本报曾于2009年2月独家报道中国太保欲控股瑞福德,并开始对后者进行尽职调查。其实,太保对瑞福德本来就兴趣寥寥,收购背后的驱动因子无非就是看重它一张健康险“牌照”。据悉,由于瑞福德股东要价太高,太保最终决定放弃收购。

      至于后来者安邦产险出价多少,交易双方均未有所透露。由上汽等国企股东背景的安邦产险,注册资本为51亿元,资金实力堪为雄厚。据业内人士分析称,安邦产险接盘瑞福德醉翁之意不在健康险牌照,而是有将瑞福德从健康险公司变身为寿险公司的算盘。不排除安邦产险有如是计划:即由产险公司发家,后计划成立寿险等其他保险子公司,最后升格为保险集团公司。因为,较之财险公司,寿险公司具有更大的金融投资性质和巨大的现金流,可能为股东带来更多的获利想象空间。

      事实上,瑞福德现象并非个案,多家民营背景的保险公司正被待价而沽。保险公司股东不断更换背后,折射出的是民营资本一味逐利的天性。当初一些民营企业家抱着“炒牌照”的目的投资保险业,岂料,保险公司的亏损期普遍长达十年,未见投资回报不说,期间还要不断砸钱为其增资充血,加上这次金融危机令不少民营公司自身也都捉襟见肘,无奈之下,及时抽离保险业变现便成了一些民营股东的最终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