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头版
  • 2:要闻
  • 3:焦点
  • 4:财经新闻
  • 5:特别报道
  • 6:观点·专栏
  • 7:公司
  • 8:信息披露
  • 9:市场
  • 10:市场趋势
  • 11:开市大吉
  • 12:圆桌
  • 13:股民学校
  • 14:上证研究院·金融广角镜
  • 15:专版
  • 16:信息披露
  • 17:信息披露
  • 18:信息披露
  • 19:信息披露
  • 20:信息披露
  • 21:信息披露
  • 22:信息披露
  • 23:信息披露
  • 24:信息披露
  • A1:基金周刊
  • A2:基金·基金一周
  • A3:基金·封面文章
  • A4:基金·基金投资
  • A5:基金·基金投资
  • A6:基金·焦点
  • A7:基金·QFII
  • A8:基金·专版
  • A9:基金·专版
  • A10:基金·投资者教育
  • A11:基金·专访
  • A12:基金·互动
  • A13:基金·晨星排行榜
  • A14:理财·热点
  • A15:理财·案例
  • A16:基金·对话
  •  
      2010 1 18
    前一天  
    按日期查找
    A16版:基金·对话
    上一版  
    pdf
     
     
     
      | A16版:基金·对话
    基金业不能一味追求产品“好卖”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400-820-0277) 。

     
    标题: 作者: 正文: 起始时间: 截止时间: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基金业不能一味追求产品“好卖”
    2010年01月18日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本报记者 朱周良
      作为一位在全球资产管理行业打拼了至少十多年的老兵,安本(Aberdeen)资产管理中国股票投资主管姚鸿耀对中国基金业的发展有着客观的理解。

      “中国基金业还很年轻,历史不过12年,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姚鸿耀说。但是,很重要的一点是,任何基金产品都要基于投资的原则,要考虑到底适不适合投资人,不能一味追求“好卖”。

      ⊙本报记者 朱周良

      

      中国要大幅加息很难

      基金周刊:中国前不久意外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引发了国内外对于中国将启动紧缩的担忧,对此您怎么看?

      姚鸿耀:总体上,我们并不认为,中国今年会大举紧缩,因为还要顾忌到经济增长,特别是出口。

      对亚太地区包括中国来说,今年境外的需求情况依然不十分清晰,出口情况不明朗。在G3(美欧日)经济体中,复苏力度并不乐观,很多国家仍在经历去杠杆化的过程。加上还有迪拜、希腊和西班牙等等国家的债务问题,都使得外部经济复苏的前景增添了很多不确定性。有可能这轮低水平复苏要持续一到两年,才能回到2006年、2007年时的水平。

      在这种情况下,亚洲经济体,包括中国,在货币政策调整方面不可能过度紧缩,更可能是“灵活性”地收紧银根,逐渐收回经济中过剩的流动性。

      另一方面,在美国利率没有上调前,中国很难大幅加息,因为这会带来人民币升值的更大压力。

      从这个角度说,中国货币政策今年面临很大的挑战:一方面要确保信贷不能过热,同时又要防止政策过紧,影响到经济增长。所以,当局只能逐步回收流动性,不能急刹车。

      通过年初意外上调准备金率,当局也发出了一个明确提示,今年的信贷不会再像2009年那样宽松。

      

      今年A股仍有望实现正回报

      基金周刊:那么这对股市来说意味着什么?您对今年亚洲市场特别是A股的预测如何?

      姚鸿耀:今年亚太市场可能还会上涨,但全年的涨幅不会再像去年,有个10%多一点的回报就算不错了。至于A股,很难给出准确的预测,因为市场的波动较为剧烈,很多时候并不真实反映基本面。只能说,今年全年A股仍有望实现正的回报。

      基金周刊:很多人都担心,现在新兴市场有资产泡沫嫌疑。从市场估值的角度来看,您认为当前亚洲市场的价格是否合理?

      姚鸿耀:现在亚洲股市的情形有点像2007年,市场很热,当局也开始发出紧缩的调子。所不同的是,现在通胀压力没有当时那么明显,只是资产价格方面的压力突出一些。但同时,现在的出口形势比2007年更严峻,所以整体的局势更为复杂。

      从市盈率来看,当前亚洲股市的平均市盈率在20多倍,尽管算不上泡沫,但也不低。这一波反弹以来,外围市场并未出现明显的回调,所以出现调整也不奇怪。

      即便是现在的股票市盈率和危机前差不多,但目前的基本面却不如以前。美国去杠杆化未完成,出口还没完全恢复,而内需现阶段还不能完全替代出口的下降。

      基金周刊:那么A股呢?会有大跌出现吗?

      姚鸿耀:相对于周边股市,A股去年的调整其实已经较大。不过,我们也认为,再次出现大幅调整的可能性不能完全排除,有可能上调准备金率会成为一个抛售的借口。

      另外,对亚洲市场来说,有一点也需要关注,那就是美元套利交易。受美国大幅降息及实施量化宽松政策影响,美元资金大举涌入亚洲市场,并推高股市和房地产价格。一旦美元反弹,可能出现资金逆流,加剧亚洲市场跌幅。当然,美元的走势还要看复苏的情况如何。

      

      股指期货是长期利好

      基金周刊:在这种情况下,投资人应该怎么操作。

      姚鸿耀:所以,现在选股很重要,我们会选一些防御性的股票,以及香港本地股票,因为我们比较熟悉,并且很多公司都是做内地的业务。比如中移动、中石油。

      就内地市场,我们认为有几个主题。首先,天然气和成品油价格改革值得关注,可能对相关个股有利。在出口板块中,一些实力最强的公司经过这场危机存活下来,已成为新的龙头,同样值得投资人的关注,比如我们就很看好广东的一些纺织龙头企业。

      在政策支持下,内需当然也是一个主题,包括科技、3G概念等,家电也可能继续受益。医药股可能也有一些机会。但要说的一点是,现在A股的很多公司估值都已偏高。

      基金周刊:您认为,股指期货和融资融券的推出,会对中国股市带来何种影响?

      姚鸿耀:总体上应该是利好,会让市场的波动更小一些,但开始阶段并不一定能看到这样的效果,不过从长远发展来看,对股市肯定是好事。

      基金周刊:科技股近期一直很火热,您怎么看待这一行业?接下来科技行业还会有哪些机会?

      姚鸿耀:科技股表现突出,有两大背景。一是随着危机触底,美国的很多科技大企业开始重新补充库存 (restocking);二是需求改善,这不仅仅是美国。事实上,在2009年下半年,亚太地区科技产品的需求就已回升,现在则是美国。我们预计,科技行业的强劲势头还会持续下去。

      从股价上看,科技股直到去年第三季度还被低估,但第四季度开始,股价持续上涨,一些个股也出现估值偏高的情况。

      至于未来的机会,我们比较看好LED、智能手机以及与3G相关的领域。另外,可再生能源也是一个可以关注的领域。但中国有一个问题,就是一有什么热点,大家很容易一哄而上,其结果往往很容易形成泡沫。

      基金周刊:中国近期对房地产市场的调控尤其引人关注,相关个股也持续下跌,您认为中国的房地产股还会继续跌么?

      姚鸿耀:相比住宅市场,我们比较关注房地产业的商场、购物中心以及较好地段的高档写字楼,这些可能跟消费挂钩更紧密。

      在住宅市场,我们认为,上半年的房屋价格可能还会相对稳定,但下半年随着新的供应跟上,跌幅可能大一些。另外,一线城市因为投资的占比多些,跌幅会相对大于二、三线城市,后者的刚性需求更高。

      

      基金“好卖”不一定“好赚”

      基金周刊:作为一位资深的基金经理人,您觉得中国基金业还有那些地方需要跟国际成熟市场学习和借鉴?

      姚鸿耀:我的感觉是,中国机构的投资思路相对单一,更多是希望快点赚到钱。而在国外,策略比较多元化,既有追随短期Momentum(趋势)的,也有很多长线投资。

      当然,这一方面是因为A股市场还不成熟,需要有个过程。在当前的大环境下,机构即便有时候想做长线投资也不一定允许。

      不过,在每一轮金融风暴后,投资人都会更趋理性,随着更多散户认可长线投资,市场也会更加成熟。

      还有一点体会就是一种参与公司治理的文化。在外国,基金经理经常会参加公司的股东会,介入公司的管理和经营,在中国这方面可能还欠缺一些。在这方面,政府可以考虑引入更多QFII,形成一种文化氛围,这有助于中国基金业的长足发展。

      基金周刊:从产品角度而言,您认为新兴市场的基金业还有哪些需要改进的?

      姚鸿耀:在新兴市场,基金公司在考虑发行新产品时,很多时候只是从销售的角度来推产品,而不是从投资角度,不去太多考虑适合不适合投资人。

      举个例子,在安本,我们不大喜欢推一些行业或是概念基金,好比在几年前的网络科技热期间推出一只科技基金,因为这些往往是追逐短期的潮流,长远来说不利于公司打造良好的品牌。

      当然,中国基金业才有12年左右历史,还很年轻,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在英国,基金业的历史有80年之久。

      更值得一提的事,我们也看到了中国基金业的一些可喜的变化。现在也有一些中国基金在主推自己独特的投资风格、理念或是品牌形象。

      另外,中国基金业的竞争日趋激励,差异化也因此而生。更多的公司开始关注核心竞争力的打造,比如品牌、投资表现、客户服务以及创新能力等。现在基金业第一阵营和第二阵营的差距越来越大,这说明投资人开始有了选择,对品牌有了更高要求。

      ■人物简历

      姚鸿耀(Nicholas Yeo),现任安本资产亚洲证券团队的投资经理,主管中国股票研究。姚鸿耀于2000年安本收购 Murray Johnstone 时加入安本,他曾被派往英国伦敦环球新兴市场团队两年,期间负责新兴欧洲、中东与非洲及拉丁美洲国家的公司,并于2004年3月回到新加坡亚洲股票团队。2007年3月,他被调往香港,主管中国股票研究。鸿耀拥有曼彻斯特大学商学院的会计与财政荣誉文学士、华威商学院(Warwick Business School)金融数学理科硕士学位;他拥有CFA资格。

      安本资产管理集团(Aberdeen Asset Management Group)是英国老牌基金公司之一。截至去年12月底,集团在全球管理的资产超过2127亿美元。公司客户以机构为主,包括中央银行、主权财富基金、国家及企业退休金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