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头版
  • 2:要闻
  • 3:焦点
  • 4:财经新闻
  • 5:特别报道
  • 6:观点·专栏
  • 7:公司
  • 8:信息披露
  • 9:市场
  • 10:市场趋势
  • 11:开市大吉
  • 12:圆桌
  • 13:股民学校
  • 14:上证研究院·金融广角镜
  • 15:专版
  • 16:信息披露
  • 17:信息披露
  • 18:信息披露
  • 19:信息披露
  • 20:信息披露
  • 21:信息披露
  • 22:信息披露
  • 23:信息披露
  • 24:信息披露
  • A1:基金周刊
  • A2:基金·基金一周
  • A3:基金·封面文章
  • A4:基金·基金投资
  • A5:基金·基金投资
  • A6:基金·焦点
  • A7:基金·QFII
  • A8:基金·专版
  • A9:基金·专版
  • A10:基金·投资者教育
  • A11:基金·专访
  • A12:基金·互动
  • A13:基金·晨星排行榜
  • A14:理财·热点
  • A15:理财·案例
  • A16:基金·对话
  •  
      2010 1 18
    前一天  后一天  
    按日期查找
    5版:特别报道
    上一版  下一版  
    pdf
     
     
     
      | 5版:特别报道
    利率期货之父理查德·山特: 水和空气会创造出人类最大的期货交易市场
    张宁 期货市场服务低碳经济有较好基础
    李俊峰 目前新能源产业不存在产能过剩
    “2010低碳经济与期货市场论坛”成功举行
    杨迈军 上期所将探索碳排放权期货交易
    严旭 支持浦东低碳企业上市融资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400-820-0277) 。

     
    标题: 作者: 正文: 起始时间: 截止时间: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利率期货之父理查德·山特: 水和空气会创造出人类最大的期货交易市场
    2010年01月18日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记者 钱晓涵 叶苗 ○编辑 衡道庆
      上海证监局局长张宁
      上海市浦东新区副区长严旭
      上海期货交易所总经理杨迈军
      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副所长李俊峰
      芝加哥气候交易所主席兼首席执行官理查德·山特
      “上世纪70年代,我遵循了一个很简单的法则,即认为利率是由市场自行决定,且可以自由浮动的;通过市场,能够合理配置期货价格。由此,我在无意间创造出全球成交量最大的期货品种——利率期货。现在,我改做碳交易,按照我个人的发明经验,二氧化碳排放权期货未来的交易规模,将会比利率期货市场来得更大。”

      在上周六举行的“2010低碳经济与期货市场论坛”上,理查德·山特的身影颇为引人关注。这不仅因为十几年前,他曾与“股指期货之父”——利奥·梅拉梅德齐名;更因为在环保事业领域,他取得的成就远超后者。2007年,山特因建立芝加哥气候交易所、积极推进二氧化碳排放权期货交易,被美国《时代周刊》授予“环境英雄”的称号。

      “21世纪,最重要的商品是清洁的空气和水。如果离开了它们,给你再好的食物和房子都无济于事。”在论坛上,这位老人不断向现场观众宣扬自己的环保理念,仿佛身处一个月之前的哥本哈根。

      ⊙记者 钱晓涵 叶苗 ○编辑 衡道庆

      “切割空气与水”

      期货市场历来都不缺乏极具想象力的创新。从商品期货到金融期货,几乎每过数十年,全球期货市场就会有全新的产品问世。排放权期货,无疑是近些年最令人感兴趣的新事物。

      “我们需要清洁的空气和水,但空气和水怎样才能切割呢?”芝加哥气候交易所成立之初,如何找到清洁的空气和水用于交割,似乎是一个很大的难题,但这并没有难倒山特。

      “其实做起来也很简单,可以创造出一种物权,那就是排放权。每个企业都有排放权利,但须有一定的排放量上限。”按照山特的设计,无论是排放污水还是二氧化碳,每个企业都发放这样一个指标,而这个指标的总量是在慢慢下降的。随着总量的慢慢下降,最终就能达到改善环境的目的。

      “这种排放权指标发放后,排放权可以在交易市场上按照市场价格进行转让。例如给某企业一定的排放权指标,但是它可能整个系统做得比较好,所以指标用不了,就可以把它卖出去;另一家企业一方面在做减排工作,一方面则可以在市场上去购买这些富余的排放指标,用于对未来排放权进行对冲。”

      

      以经济手段鼓励企业自主减排

      这种听起来似乎过于理想化的排放权期货交易推出后,竟然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上世纪90年代初,在山特主导下,美国首次举行了二氧化硫排放量拍卖活动,当年美国二氧化硫排放量由1800万吨迅速削减至900万吨。受此启发,山特开始积极推进排放权交易创新,不久之后,芝加哥气候交易所宣布成立。

      此后,交易所不仅推出了二氧化硫期货、氮化物的期货交易,还开发出再生能源信用证交易,包括风电、水电,总共加在一起有19种不同的期货现货产品。交易量从最初每天1千多手,发展到5千多手,截至2009年底,交易所总持仓量达16万手。

      这是一种完全没有行政干预的减排创举。芝加哥气候交易所在美国奉行自愿加入原则,美国政府没有对企业制定任何强制性入会规定。出人意料的是,国际巨头们对于市场化减排的方式极度认可,包括美国电力、福特、摩托罗拉、IBM、杜邦、英特尔国际巨头等在内的会员数量也攀升至450余家。截至目前,交易所已经成为北美第一,也是全球第一个关于温室气体登记、减排及交易的商业金融机构,交易范围覆盖美国、加拿大、欧洲、澳大利亚等国家和地区。

      碳排放权期货交易推出后,取得的实际效果非常理想。资料显示,上世纪90年代美国的酸雨达到每年1800多万吨;20年之后,则下降到了90万吨。通过二氧化硫排放指标的交易,给美国国民经济带来了收益,尤其在医疗方面,因酸雨产生的肺病医疗开支每年节省130亿美元。

      “中国现在每年制造270万吨二氧化硫,主要是来自于烧煤,排放到空气后即产生酸雨。如果现在中国也把二氧化硫排放从每年270万吨降至90万吨的话,我预测中国每年的医疗开支可减少1万亿美元,因为中国的人口密度远高于美国。”

      山特认为,其实中国在二氧化硫这个指标总量上早有控制,现在中国所面临的重要大挑战是,如何使用一种市场化的交易的手段,让中国企业以最低的成本达到国家强制要求的减排指标。在这个过程中,推出排放权期货交易或许是一种不错的选择。

      

      “中国人应自行设计减排规则”

      尽管在排放权交易领域威望甚高,但山特在中国却丝毫没有显露出权威式的傲慢。“中国市场化减排的体系一定是由中国人自己设计的,而不是找来西方的一个解决方案强加在中国身上。”山特强调,中国还有上亿人需要脱贫,理应充分考虑本国的利益。

      事实上,与芝加哥气候交易所略有相似,中国已经有了自己的排放权交易所。2008年9月,天津排放权交易所正式宣告成立。鲜为人知的是,山特创办的芝加哥气候交易所竟是天津排放权交易所的三大股东之一。资料显示,天津排放权交易所的三大股东分别是中石油集团旗下的中油资产管理公司、芝加哥气候交易所和天津产权交易中心,持股比例分别为53%、25%和22%。其中,芝加哥气候交易所以技术方式入股。

      山特希望,通过创造一个大宗商品交易金融工具的方式,帮助企业实现套期保值,发现价格;同时,通过这个价格促进风险投资人向新兴行业进行资金转移。在山特看来,期货业理应能帮助实体经济预见到未来将要发生的巨大变化。

      “现在我们又到了一个新的时期,也就是说新的时期还是通过金融市场这种虚拟的手段,来帮助我们实体经济进行环境转移。我觉得未来水、空气作为大宗商品,会创造出人类最大的期货交易市场,预计二氧化碳碳交易市场可以达到10万亿美元。”

      山特的预计无疑是乐观的,如果真能达到这样的交易规模,“碳排放权期货之父”的光环肯定要盖过“利率期货之父”的风头。实际上,他本人也非常乐意见到这种局面的诞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