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头版
  • 2:要闻
  • 3:焦点
  • 4:产经新闻
  • 5:财经海外
  • 6:观点·专栏
  • 7:公 司
  • 8:公司纵深
  • 9:公司前沿
  • 10:创业板·中小板
  • 11:调查·产业
  • 12:地产投资
  • A1:市 场
  • A2:市场新闻
  • A3:机构动向
  • A4:资金观潮
  • A5:市场趋势
  • A6:市场评弹
  • A7:数据说话
  • A8:财富眼
  • B1:披 露
  • B4:专 版
  • B5:专 版
  • B6:信息披露
  • B7:信息披露
  • B8:信息披露
  • B9:信息披露
  • B10:信息披露
  • B11:信息披露
  • B12:信息披露
  • B13:信息披露
  • B14:信息披露
  • B15:信息披露
  • B16:信息披露
  • B17:信息披露
  • B18:信息披露
  • B19:信息披露
  • B20:信息披露
  • B21:信息披露
  • B22:信息披露
  • B23:信息披露
  • B24:信息披露
  • B25:信息披露
  • B26:信息披露
  • B27:信息披露
  • B28:信息披露
  • B29:信息披露
  • B30:信息披露
  • B31:信息披露
  • B32:信息披露
  • B33:信息披露
  • B34:信息披露
  • B35:信息披露
  • B36:信息披露
  • B37:信息披露
  • B38:信息披露
  • B39:信息披露
  • B40:信息披露
  • B41:信息披露
  • B42:信息披露
  • B43:信息披露
  • B44:信息披露
  • B45:信息披露
  • B46:信息披露
  • B47:信息披露
  • B48:信息披露
  • B49:信息披露
  • B50:信息披露
  • B51:信息披露
  • B52:信息披露
  • B53:信息披露
  • B54:信息披露
  • B55:信息披露
  • B56:信息披露
  • B57:信息披露
  • B58:信息披露
  • B59:信息披露
  • B60:信息披露
  • B61:信息披露
  • B62:信息披露
  • B63:信息披露
  • B64:信息披露
  • B65:信息披露
  • B66:信息披露
  • B67:信息披露
  • B68:信息披露
  • B69:信息披露
  • B70:信息披露
  • B71:信息披露
  • B72:信息披露
  • B73:信息披露
  • B74:信息披露
  • B75:信息披露
  • B76:信息披露
  • B77:信息披露
  • B78:信息披露
  • B79:信息披露
  • B80:信息披露
  • B81:信息披露
  • B82:信息披露
  • B83:信息披露
  • B84:信息披露
  •  
      2010 1 20
    前一天  后一天  
    按日期查找
    6版:观点·专栏
    上一版  下一版  
    pdf
     
     
     
      | 6版:观点·专栏
    海南:迪拜殷鉴在前
    夺回铁矿石谈判主动权从哪里突破
    何以“技工荒”
    与“求职慌”并存
    可否考虑适时恢复广州期货交易所
    贸易强国首先要求进出口战略平衡
    炒高档中药赚过买股炒楼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400-820-0277) 。

     
    标题: 作者: 正文: 起始时间: 截止时间: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何以“技工荒”与“求职慌”并存
    2010年01月20日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陆 铭
      陆 铭

      去年底,《新华每日电讯》有一篇报道,说珠三角那里一面出现“技工荒”,一面却是低技能劳动力找不到工作的“求职慌”。一个国家的产业结构要适应于其人力资本的结构,如果像盲目地看不上低端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去追求产业升级和产业转移,那么,“技工荒”必定会与“求职慌”并存。我们应该问一下,现在中国的劳动力资源现状是什么?如果大量低技能劳动力找不到工作,同时,我们又认为出现了劳动力短缺,其结果将是,中国大量农村劳动力将难以进一步加入到工业化进程中去,中国的城市化将会受阻!

      最近,香港科技大学王勇博士有篇与林毅夫、鞠建东两位教授合作的论文,基本思想也是说,一国的产业结构应与其资源禀赋相适应。当一国资本相对稀缺,而劳动力相对富余时,其最优的产业结构,就是相对少用资本的劳动密集型产业,这是由企业的理性行为决定的。当资本越来越丰富,传统产业的资本回报下降时,企业便会选择进入更多使用资本的行业,以获取更高的资本回报,这时产业升级就实现了。这种产业升级是企业根据资源禀赋的状态理性决策的结果。

      不过,有很多人至今仍然相信“倒逼机制”,认为政府如果采取一些政策,可以逼着企业去产业升级。“倒逼机制”这个词是中国人的发明,估计英文翻译不过去,翻过去,也一定有“强迫”的意思,那会把国际上的经济学家吓倒一大半,因为没有经济理论包含“强迫”能带来发展的意思,世界经济史上,也没有通过“倒逼机制”实现发展的先例。相反,过去的计划经济体制倒是带有“强迫”的意思。

      王勇等人的文章说的另一个道理是,如果政府强行推行产业升级政策,发展资本消耗过多的产业,到头来,可能又使经济回到资本短缺的状态,一旦到了梦醒时分,又要花大力气调整产业结构以符合那个资本短缺的禀赋状态,重新发展劳动密集型的产业。30年前,中国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实际上就是从资本密集回到劳动密集,老老实实按比较优势发展产业的道路,这个历史的教训,希望不会重演!

      当我在博客上转载那篇《新华每日电讯》的报道的时候,有网友就问,为什么是产业结构要适应人力资本结构,而不是人力资本结构要适应产业结构呢?道理很简单,如果是人力资本结构要适应产业结构,那是说年轻一代的人力资本问题,而不是现有的劳动力问题。中国当前的主要矛盾仍然是如何让目前已经完成教育的劳动力参与工业化进程,并且从中获益。当然,我并不否认,对于劳动力教育和培训的重要性。恰恰相反,我认为,如果政府真的想推动产业升级,唯一的可能性就是加强对人力资本的投资,特别是对农民工的技能培训。如果人力资本的结构变化了,产业升级不用推动都会实现。道理还是那么简单,企业最明白,用什么样的生产方式能赚钱。

      还有读者说,中国经济中总是有一些企业已自愿地处于产业的较高端,其对于技术工人的需求并非政府强制的产业升级而产生的。但是,请注意,只要存在违背中国劳动力资源现状的产业升级,就会扭曲劳动力需求的结构,其带来的技术工人的需求,会加剧技术工人的短缺,此效应会外溢到那些原本需求就以技术工人为主的企业那里去,使那些自愿产业升级的企业也一同受损。这种资源配置效率的损失,并不会因为这市场上存在一些自愿的“产业升级”而减少!

      今天,各个地方的政府都在以极大的热情力推高新技术产业和重化工业。在一个我调研过的县级市,地方政府把发展汽车和装备制造作为主导方向,当地的GDP增长和政府税收都非常可观,但居民收入增长并不快,城市化水平也并不高,说明经济增长并没有充分创造就业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不过,站在地方政府的角度来说就理解了。发展资本密集型的产业,直接可以看到产值、利润和税收,而发展劳动密集型的产业,对税收却贡献不大,因为企业销售额中有一大部分会被用来发工资,而工资是在税前列支的。我在给当地政府提交的报告中说,要充分重视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发展,推动了就业增长和城市化进程,服务业就能够被带动,从长期来看,经济发展才能够得以持续。不过,中国的地方政府追求短期目标的动力仍然很强,因为当前的税收还是第一位的,上级考核的也是GDP增长和招商引资。

      我的担心是,随着近年来地方政府干预经济的趋势越来越明显,中国经济正在走向一条结构扭曲不断加重的道路。一个月前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以完善政绩考核评价机制为抓手,增强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已经知道问题出在哪,接下来,就看怎么做了。

      (作者系复旦大学和浙江大学经济学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