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头版
  • 2:焦点
  • 3:焦点
  • 4:要闻
  • 5:产经新闻
  • 6:财经海外
  • 7:观点·专栏
  • 8:公 司
  • 9:公司纵深
  • 10:公司前沿
  • 11:能源前沿
  • 12:调查·区域
  • A1:市场封面
  • A2:信息披露
  • A3:市场新闻
  • A4:机构动向
  • A5:资金观潮
  • A6:信息披露
  • A7:市场趋势
  • A8:市场中人
  • A9:市场评弹
  • A10:数据说话
  • A11:信息披露
  • A12:上证研究院·金融广角镜
  • B1:披 露
  • B4:信息披露
  • B5:信息披露
  • B6:信息披露
  • B7:信息披露
  • B8:信息披露
  • B9:信息披露
  • B10:信息披露
  • B11:信息披露
  • B12:信息披露
  • B13:信息披露
  • B14:信息披露
  • B15:信息披露
  • B16:信息披露
  • B17:信息披露
  • B18:信息披露
  • B19:信息披露
  • B20:信息披露
  • B21:信息披露
  • B22:信息披露
  • B23:信息披露
  • B24:信息披露
  • B25:信息披露
  • B26:信息披露
  • B27:信息披露
  • B28:信息披露
  • B29:信息披露
  • B30:信息披露
  • B31:信息披露
  • B32:信息披露
  • B33:信息披露
  • B34:信息披露
  • B35:信息披露
  • B36:信息披露
  • B37:信息披露
  • B38:信息披露
  • B39:信息披露
  • B40:信息披露
  • B41:信息披露
  • B42:信息披露
  • B43:信息披露
  • B44:信息披露
  • B45:信息披露
  • B46:信息披露
  • B47:信息披露
  • B48:信息披露
  • B49:信息披露
  • B50:信息披露
  • B51:信息披露
  • B52:信息披露
  • B53:信息披露
  • B54:信息披露
  • B55:信息披露
  • B56:B56
  • B57:信息披露
  • B58:信息披露
  • B59:信息披露
  • B60:信息披露
  • B61:信息披露
  • B62:信息披露
  • B63:信息披露
  • B64:信息披露
  • B65:信息披露
  • B66:信息披露
  • B67:信息披露
  • B68:信息披露
  • B69:信息披露
  • B70:信息披露
  • B71:信息披露
  • B72:信息披露
  • B73:信息披露
  • B74:信息披露
  • B75:信息披露
  • B76:信息披露
  • B77:信息披露
  • B78:信息披露
  • B79:信息披露
  • B80:信息披露
  • B81:信息披露
  • B82:信息披露
  • B83:信息披露
  • B84:信息披露
  •  
      2010 1 21
    前一天  后一天  
    按日期查找
    A8版:市场中人
    上一版  下一版  
    pdf
     
     
     
      | A8版:市场中人
    汪建:一个70后的价值投资信徒
    “站在2015年
    布局2010年市场”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400-820-0277) 。

     
    标题: 作者: 正文: 起始时间: 截止时间: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站在2015年布局2010年市场”
    2010年01月21日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记者 杨晶 ○编辑 朱绍勇
      ⊙记者 杨晶 ○编辑 朱绍勇

      

      在众多投资人还在为今年可能的政策、经济变数不断调整投资策略时,一个与众不同的观点在引发市场对投资的另一种维度思考。“站在2015年布局2010年市场”,国泰君安证券资产管理部副总经理兼明星价值集合理财计划拟任投资经理的汪建有着自己一套并不复杂的投资策略。

      

      大趋势的无为

      在汪建看来,经济复苏总是经历这样的一个过程,从最初的“迷雾重重”、雨湿路滑,到“柳暗花明”、开始有惊喜出现,最后再经历“山重水复”的二次震荡。股市变化的节奏也明确体现了经济复苏的脉络,对应股市从“绝望中触底”,到“犹豫中逼空”,再到“震荡中分化”。

      未来一两年,汪建认为国内宏观经济增长可能都是“不温不火”的状态,而当下的行情正处于向第三个阶段的过渡中。十分确定的是,系统性的快速赚钱时期已经结束了,未来市场将进入胶着而漫长的震荡分化时期。

      之所以有这样的判断,汪建的理由似乎有些简单,“基本面的加法、资金面的减法”。与目前多数投资人一样,汪建乐观预期未来10年中国经济的增长,但回到今年的市场环境,他认为,经济刺激没有免费的午餐,“正如两升水够一个人解渴、但却不够大象的一饮的道理,来自2010年的信贷的边际效应很可能低于预期,而“信贷依赖后遗症”却可能体现出来。”储蓄搬家的故事也不会长远,作为推动市场上涨“水库”的场外储蓄资金,近几年量能增长有限,而市场供给仍在加速扩容。

      再剔除金融股,目前A股平均市净率超4倍,在全球视野已是高企,从历史纵向比也处于高位。汪建认为,缺少持续的高ROE的支撑,在无风险收益率不断走高的形势下,股市整体性的吸引力已不是很明显。

      在一些券商喊出2010年将冲击5000点、6000点高点时,汪建却像一个悲观者,用看似“简单”的逻辑对市场大势做出的如此谨慎的判断,这并不多见。但面对大趋势的无为,汪建却又是一个乐观者,“市场并不缺少机会。”

      地区发展差距拉开、部分地区城市化进入快速阶段,消费增长开始加速,中小企业迎来发展春天,央企整合进入冲刺等等确定性因素,让汪建看到一些强势地区、机遇行业和强势企业,正孕育着整个市场的结构性机会。

      要通过自下而上、精挑细选,抓住结构性机会。“在这种不是赚快钱、傻钱的年代,欲速则不达。”汪建理解,“指数滞涨、个股分化”,除了捂到大牛股,或者波动操作百无一失的高手,这样的市场不是普通投资者能胜任的。不同于2007年、2009年,今年的股市将是“微利时期”,一年能有30%的收益率已经算是优等生了。

      这也是考验胆识和智慧的时候,汪建认为,思考2015年发生的事情,才能想清楚现在该怎么做,在高波动股票市场中寻找确定性折价,“在经济余震中不立估值危墙之下、不在宏观不确定性预测的沙丘上建投资高楼”,才有可能挖掘到真正的大机会。

      

      确定性中找牛股

      尤其在震荡行情中,寻找确定性是市场中人常说的一句话。但对于怎样的机会、多大的机会、如何去甄选、如何去把握,投资人们又总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在判断出大趋势无为后,先从确定性因素入手,这是汪建牛股思维的第一步。同样是站在未来五年的时间里思考,汪建认为有些因素是明确可预期的。比如,城市化进程和这一进程的临界点,老龄化在未来十年加速,刘易斯的拐点和劳动力成本的上升,后工业化时代的产业结构变迁,在发展中来自环境的成本将逐渐明显等等。

      基于这些要素,汪建开始在提问中勾勒出各种思路。谁会在节能减排长期政策中受益?在出口导向转为内需服务的过程中,哪些企业会成长?在中国经济崛起的过程中,必然会诞生世界级的企业和领袖,怎样的企业具有这样的潜力?衰退行业中谁反而会成为巨人?拥有众多人口的中国,消费品、制药行业中哪些企业将可能跻身百年品牌?后互联网时代又会诞生怎样的新盈利模式?中西部区域中谁又会率先强势突围?

      如何承接这些思路,去寻找到确定性增长的个股?汪建从历史统计中试图寻找到一些线索。汪建和他的团队对2001年6月至2008年9月的所有A股进行了统计,发现在股指几乎累计不涨不跌的情况,仅有前1/3的品种跑赢了大盘,更多股票的跌幅被极少数十倍股“吃掉了”。汪建坚信,长期投资收益显著的上市公司,更多是通过内生增长获得股价超额收益,而这类业绩持续增长的公司正是他想要寻找的牛股。

      从投资角度,汪建对所有个股做了一个有趣的分类。借鉴“波士顿矩阵”对企业产品的分类方法,根据上市公司细分市场增长率以及它自身市场份额的变化,他将上市公司群体分为“明星”、“现金牛”、“瘦狗”和“问号”类。他最为看好的成长型“明星股”,业绩会持续增长,股价抗跌,在市场波动中以“进三退一”的步履长期向上;大盘蓝筹为主的价值型“现金牛”,类似一些银行、资源类公司,周期性高于成长性,且已被充分挖掘,股价常常“进三退二”,长期来看仅有较少的超额收益。还有两类“瘦狗型”、“问号型”,前者在长期波动中重回起点,类似一些长期微利的个股,后者则很多是在成长性行业中份额变化难以预测的公司,长期变数较高。

      汪建称核心的投资逻辑就是动态把握明星股和现金牛,特别是寻找并持有“明星类公司”。“明星成长公司必然有对手无法复制的长期优势,它们潜伏在消费品、服务业和少数投资品行业。”和很多价值投资者一样,汪建常关注一个企业的品牌是否垄断、经营模式是否独特并合理而具有可持续性、产品是否强势、行业是否面临发展机遇、是否注重股东回报和与投资者关系,是否有良好的治理结构等等。

      没有什么公司完美无缺,汪建认为更为关键的是寻找“瑕不掩瑜”,识别和分辨主导因素的好坏,并且不好的因素是否在过去的定价判断中有所反映。

      最后一步,汪建认为实践价值投资必须降低换手率。只有“低换手率打法”才可能更充分的把握明星成长股带来的高额溢价。“一个投资组合中,10个股票中可能做出最重要贡献的只有1、2个左右,” ,“长远来看,只有足够低的换手率,才可能把单个股票对这个投资组合的贡献放至最大。”

      真正成长型牛股上的高收益,最终还是捂出来的。汪建坚持认为,投资应该洞若观火,只要买入和持有的判断依据没有改变,就不要因为上涨而轻易卖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