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头版
  • 2:焦点
  • 3:要闻
  • 4:焦点
  • 5:产经新闻
  • 6:财经海外
  • 7:观点·专栏
  • 8:公 司
  • 9:公司纵深
  • 10:公司前沿
  • 11:调查·市场
  • 12:车产业
  • A1:市 场
  • A2:市场新闻
  • A3:机构动向
  • A4:资金观潮
  • A5:市场趋势
  • A6:市场评弹
  • A7:数据说话
  • A8:市场纵横
  • B1:披 露
  • B2:信息披露
  • B5:信息披露
  • B6:信息披露
  • B7:信息披露
  • B8:信息披露
  • B9:信息披露
  • B10:
  • B11:信息披露
  • B12:信息披露
  • B13:信息披露
  • B14:信息披露
  • B15:信息披露
  • B16:信息披露
  • B17:信息披露
  • B18:信息披露
  • B19:信息披露
  • B20:信息披露
  • B21:信息披露
  • B22:信息披露
  • B23:信息披露
  • B24:信息披露
  • B25:信息披露
  • B26:信息披露
  • B27:信息披露
  • B28:信息披露
  • B29:信息披露
  • B30:信息披露
  • B31:信息披露
  • B32:信息披露
  • B33:信息披露
  • B34:信息披露
  • B35:信息披露
  • B36:信息披露
  • B37:信息披露
  • B38:信息披露
  • B39:信息披露
  • B40:信息披露
  • B41:信息披露
  • B42:信息披露
  • B43:信息披露
  • B44:信息披露
  • B45:信息披露
  • B46:信息披露
  • B47:信息披露
  • B48:信息披露
  • B49:信息披露
  • B50:信息披露
  • B51:信息披露
  • B52:信息披露
  • B53:信息披露
  • B54:信息披露
  • B55:信息披露
  • B56:信息披露
  • B57:信息披露
  • B58:信息披露
  • B59:信息披露
  • B60:信息披露
  • B61:信息披露
  • B62:信息披露
  • B63:信息披露
  • B64:信息披露
  • B65:信息披露
  • B66:信息披露
  • B67:信息披露
  • B68:信息披露
  • B69:信息披露
  • B70:信息披露
  • B71:信息披露
  • B72:信息披露
  • B73:信息披露
  • B74:信息披露
  • B75:信息披露
  • B76:信息披露
  • B77:信息披露
  • B78:信息披露
  • B79:信息披露
  • B80:信息披露
  •  
      2010 1 22
    前一天  后一天  
    按日期查找
    7版:观点·专栏
    上一版  下一版  
    pdf
     
     
     
      | 7版:观点·专栏
    房地产支柱真不能动摇吗?
    股指期货必得越过的关口
    看谁能避开“飞去来器”效应——奥巴马医疗改革前生后世之一
    严控再融资步伐能否再大一些
    谁最可能是全球复苏盛宴终结者
    退房潮涌西湖畔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400-820-0277) 。

     
    标题: 作者: 正文: 起始时间: 截止时间: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谁最可能是全球复苏盛宴终结者
    2010年01月22日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程 实
      2010年,有危险的“那些”因子中“那个”最危险的因子,最有可能是欧洲。欧洲受金融危机的冲击滞后于美国,其刺激计划的启动和后续跟进也落后于美国,因此,欧洲还需在较长时间内维持甚至加强宽松政策,债务增速可能快于美国。在全球经济差异性复苏的大格局下,经济周期的错配导致欧洲对债务的承受能力也要弱于美国。

      程 实

      蝴蝶效应之所以变成蝴蝶效应,罪魁并不是蝴蝶,而是被蝴蝶扇动的“混沌”因子。而一个小的外部冲击之所以能够带来非常大的体系经济损失,关键并不在于外部冲击本身,而是在于体系的内生风险。在畅想和展望2010年全球经济的时候,市场总是不约而同地重复着“渐进、曲折、缓慢”之类模棱两可的判词,其实,市场之所以在给出预期时还如此小心翼翼,究其根本还是对全球经济是否还会出现大的反复十分怀疑。那么这种怀疑的根源又是什么?是因为还有很多脆弱的蝴蝶会在2010年扇动翅膀吗?显然不是,在笔者看来,危险警报之所以没有完全解除,是因为全球经济还存在可能“被扇动”而爆发的混沌因子。

      按全球市场中近来比较流行的一种观点,中国经济可能就是“那个”最危险的因子。世界经济论坛(World Economic Forum)在最新的《全球风险报告》(Global Risk report)中就说,中国经济的硬着陆是全球经济未来最大的风险之一。报告认为,就历史经验而言,中国经济的风险是“少数几个一直得到识别、但迄今尚未发生的风险之一”。与此同时,2010年伊始的市场联动似乎也在印证中国风险的外溢性,就在前天,沪深股市受货币政策紧缩预期大幅下挫,直接导致全球股市风声鹤唳:道琼斯指数跌1.14%,标准普尔指数跌1.06%,纳斯达克指数跌1.26%,英国富时100指数跌1.67%,德国DAX指数跌2.09%,法国CAC指数跌2.01%,日经225指数跌0.25%。

      虽然昨天公布的8.7%的2009年中国经济增长率,超出了IMF8.5%的预期,并明显好于美欧发达经济体甚至是新兴市场平均的增长水平,但市场对经济周期力量的笃信和对过高增长透支未来动力的疑虑掺杂在一起,依然在担忧中国经济2010年的潜在风险。在笔者看来,这些担忧或许不无道理,但值得强调的是,有危险的“那些”因子中只有一个是“那个”最危险的因子。从“那些”中提炼出“那个”,需要综合研判全球经济未来发展的特征、区域结构、影响力分布等等。

      以笔者之见,2010年全球经济复苏盛宴最可能的终结者不是中国,而是欧洲。仔细回想一下,为什么美国次贷危机会成为百年难遇的金融危机?很重要的原因就是这场危机爆发于美国,而美国次贷危机之所以能演化为全球危机之根本,是因为美国经济金融处于全球非常核心的地位。对全球经济而言,真正危险的是影响力最大的经济体。但市场总是习惯于将注意力放在影响力的变化上,而忽略了影响力的存量基础,的确,以中、印为代表的新兴市场经济体影响力与日俱增,但就绝对水平而言,欧美的影响力依旧首屈一指。放眼望去,现在真正能与美国经济相提并论的,只有是欧洲。根据IMF依据购买力平价方法的估算,2010年,美国经济在全球经济中的占比将从2009年的20.02%小幅降至19.6%,欧元区经济占比将从15.18%降至14.77%,中国经济占比将从12.05%升至12.73%。如果进一步考虑到购买力平价方法对中国GDP数值的可能高估,以及欧元区数据对欧洲经济的低估,那么就全球影响力而言,欧洲经济相比中国经济更举足轻重。

      当然,把2010年全球经济的风险核心定位于欧洲,不仅因为欧洲影响力大,还因为欧洲的风险也大。笔者在此只想强调两个未引起足够重视的风险要素。第一个是欧洲很可能成为主权债务危机的震心。对于2010年的全球经济,一个市场共识是,“违约风险已经从过去微观主体上升到宏观主权”,2009年末的迪拜债务危机着实让市场为此心惊肉跳了一把,虽然迪拜并没有变成一只新的危机蝴蝶,但对主权债务危机可能演化为全球危机的路径、震心进行深入思考是十分必要的。而主权债务危机如若演化,最可能的链条是从新兴市场零星爆发到新兴市场普遍爆发,再到欧洲问题急剧爆发,最后是美国被卷入其中。

      这个链条的形成是以各区域主权CDS的高低和主权债务的状况为依据的。2010年主权债务危机会否成为全球经济不堪承受之重,关键是看这个链条的传导会否传到欧洲。虽然市场对美国债务风险耳熟能详,但笔者以为,欧洲的问题更为核心、更为迫切。主权债务风险变成主权债务危机,核心要点并非在于主权债务的规模、增长速度和GDP占比的大小,而在于主权债务是否“可维持”。这个“可维持”相当于一个分数,分子是债务的规模和增速,分母是经济复苏对债务的消化能力。欧洲受金融危机的冲击滞后于美国,其刺激计划的启动和后续跟进也落后于美国,在美国逐渐退出超宽松政策的同时,欧洲还需在2010年较长时间内维持甚至加强宽松政策,所以,作为分子的欧洲债务增速可能快于美国。

      另一方面,作为分母的欧洲经济基本面则要弱于美国。2010年全球经济复苏的核心特征是差异性复苏,经济周期的错配导致欧洲对债务的承受能力也要弱于美国。两相比较,欧洲的主权债务风险相对更为突出。

      此外,还有不容忽视的一点,欧洲经济一体化受制于政治一体化,相对于美国,作为一个经济共同体的欧洲对债务问题更为敏感,主权债务风险在欧洲就多了一种新内涵,即搭便车行为导致的系统性风险,一旦债务问题导致欧洲内部分歧、争议更趋尖锐,政治一体化将由此受制,并进一步反制经济一体化,带来更深远的区域性和全球性风险。

      欧洲之所以危险,还有第二个简单但很少有人注意的原因:欧洲经济增长模式所内生的“收敛性”。美国经济以消费为主,贸易对经济增长的长期贡献微乎其微,欧洲经济却是以出口推动为主。:当美国经济腾飞,并通过基本面影射最终引致强势美元之后,美国经济还能继续通过挖掘消费潜力而维持强势;而一旦欧洲经济强势崛起,欧元的随之走强却会因为出口抑制而自发形成对增长的“不自主约束”,致使增长路径无可奈何地呈现出“收敛”的特征。强国必有强货币,但现在也只有美国才有底气心平气和地宣称:“强势美元符合美国利益”。

      (作者系金融学博士,宏观经济分析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