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资产价格与CPI指数之间出现的背离走势,引发了经济学界对CPI指数能否准确反映通胀程度的深层次思考;另一方面也提示我们,在货币供应量不断扩大的背景下,宏观经济管理者应警惕通货膨胀的另外一种表现形式——资产价格泡沫化上涨。
从目前我国CPI核算口径看,不足之处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其一、CPI指数权重构成中各类别价格指数所占比重不尽合理,目前我国已基本进入小康型社会发展阶段,人们用于基本消费的恩格尔系数是逐渐下降的,而食品价格指数所占比重为34%,明显偏高。其二、在我国二元经济结构模式下,决定食品价格变化的主要因素在于供给,而不在于需求,因此,我国现阶段食品价格的变化不能充分、真实地反映社会的供求关系。其三、人类在基本消费品上所体现出的刚性消费特征,决定了基本消费品价格与货币购买力之间并不存在严格的相关关系。随着货币供给的不断增多,基本消费品价格的变化并不能真实地反映货币购买力水平的变化,货币贬值主要体现在资产价格上涨等方面(主要指不动产、股票及其他金融衍生产品价格的上涨)。其四、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CPI指数中的食品、教育、交通、医疗等样本价格很大程度上受制于政府调控,并非完全由市场定价,由此决定了这些商品价格走势并不能完全反映货币购买力水平。所以,由这些样本所组成的CPI指数亦不能完全反映通货膨胀程度。
虚拟经济的出现及发展,对传统的通货膨胀理论提出了严重挑战。根据传统通货膨胀理论,所谓通货膨胀就是指货币对于实物资产的购买力削弱了,其衡量指标主要是CPI。在虚拟经济出现以后,货币的购买对象不再局限于实体经济领域的实体资产,而是扩大到虚拟经济中的虚拟资产,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在基本消费需求呈刚性约束以及虚拟经济规模不断扩张双重因素影响下,虚拟资产价格的变化与货币购买力之间的关联度越来越高,在基本消费需求刚性约束下,通货膨胀往往不是体现在CPI指数上涨上,而是体现在金融资产价格上涨并出现泡沫等方面。在货币供给数量不断增加以及货币流通速度不断加快的背景下,新增货币所形成的购买力必将通过多种路径体现出来,无论是实体经济领域产品价格的上涨还是虚拟经济领域金融资产价格(主要指不动产产权、股票及相关金融衍生产品)的上涨,都是货币供给大于需求而导致通货膨胀的最终表现形式。特别是在金融深化步伐不断加快的背景下,鉴于金融产品价格传导的特有属性,较之于实体经济产品价格而言,金融资产价格波动对于货币供应量的变化更加敏感,换而言之,由货币供应量的增加所导致的物价上涨可能最先体现在金融资产价格上涨上,然后才传导至实体经济领域,造成CPI指数上涨,形成我们目前通称的通货膨胀现象。因此,在虚拟经济高度发达的经济条件下,金融资产价格变动较之与CPI而言,更加超前,资产价格泡沫化因此已成衡量通货膨胀程度的一个重要指标。
当前,由金融资产价格快速上涨所集聚的金融风险随时有可能随着金融资产价格泡沫的破裂而集中释放出来,从而给实体经济运行带来巨大的负面影响。因此,在全球金融危机仍未完全消除的后金融危机时代,适度抑制金融资产价格泡沫,是促进实体经济有效复苏、防范金融风险、实现宏观调控战略目标的必然选择。笔者认为,在后金融危机时代,为切实治理金融资产价格泡沫、促进实体经济有效复苏,最终达到经济稳定、健康、可持续发展的目的,以下这些措施都是可以考虑的选项:
首先,适度控制金融资产价格泡沫最能见效的地方,房地产首当其冲。笔者认为,房地产市场的商品房,不宜作为虚拟经济条件下的金融资产来看待,而应作为实体经济领域中正常商品看待,在此基础上,提倡价值投资理念,杜绝投机。
其次,改善和调整收入分配结构,规范收入分配渠道,提高低收入群体居民的收入水平,通过实体经济的发展为虚拟经济发展创造有利条件。
再者,大力发展以侧重内部需求为主的实体经济,提高货币资金使用效率,形成实体与虚拟经济的良性互动机制。
最后,加大科技投入力度,大力发展新兴产业,通过供给结构的改善和提高,带动社会需求,促使经济进入新一轮增长。
(作者系高级会计师,中央财经大学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