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机构的不专业
2010年01月27日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李剑峰
2009年6月,证券市场恢复新股发行之后,基金、券商、财务公司等专业机构就不断地在网下申购失误名单中出现,涉及标的既有沪市的大盘股,也有深市的中小板股票、创业板公司,尤其刺眼的是,这些机构旗下的出错账户,除了自营、资管、基金之外,甚至包括了号称老百姓养命钱的社保基金。
也许有人会说,改革后的新股发行是个新事物,刚开始因为对新流程不熟悉,出现一些错误情有可原。但半年之后,2010年以来发行的几个新股中,仍然有基金券商在网下打新中出错,这实在让我等非专业人士无语了。
券商基金等机构在向投资者推荐自己产品的时候,往往会说,“我们是专业投资机构,专家理财优势明显,与其劳心劳力地自己投资,不如把钱交给我们管理,轻松赚钱”。这话从理论上讲倒也没错,不过看看个别机构在打新上的不良记录,恐怕投资者对“专业”这两个字要多打几个问号了。即便是一个普通投资者,如果自己去打新的话,也不至于在操作了半年之后仍然出错。而如果再深一步考虑的话,由于信息不对称的存在,打新上的失误会不会仅仅是冰山一角?
有个朋友曾经在美国名校参加过一个MBA的短期培训,第一次上课,教授并没有纵论经济形势、企业管理,而是讲了整整一天的信托责任,说这是商业文化的基石,这让他很感慨,觉得国内对这一点强调得实在是不够。
同仁堂有著名店训——“炮制虽繁必不敢省人工, 品味虽贵必不敢减物力”。上述机构如果能真正少省点“人工”,多加些“物力”,无论对人对己,都不失为一件幸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