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头版
  • 2:焦点
  • 3:要闻
  • 4:产经新闻
  • 5:财经海外
  • 6:观点·专栏
  • 7:公 司
  • 8:公司纵深
  • 9:公司前沿
  • 10:能源前沿
  • 11:调查·区域
  • 12:上证研究院·宏观新视野
  • A1:市 场
  • A2:市场新闻
  • A3:机构动向
  • A4:资金观潮
  • A5:市场趋势
  • A6:市场评弹
  • A7:数据说话
  • A8:特别报道
  • A9:信息披露
  • A10:信息披露
  • A11:信息披露
  • A12:信息披露
  • B1:披 露
  • B4:信息披露
  • B5:信息披露
  • B6:信息披露
  • B7:信息披露
  • B8:信息披露
  • B9:信息披露
  • B10:信息披露
  • B11:信息披露
  • B12:信息披露
  • B13:信息披露
  • B14:信息披露
  • B15:信息披露
  • B16:信息披露
  • B17:信息披露
  • B18:信息披露
  • B19:信息披露
  • B20:信息披露
  • B21:信息披露
  • B22:信息披露
  • B23:信息披露
  • B24:信息披露
  • B25:信息披露
  • B26:信息披露
  • B27:信息披露
  • B28:信息披露
  • B29:信息披露
  • B30:信息披露
  • B31:信息披露
  • B32:信息披露
  •  
      2010 1 28
    前一天  后一天  
    按日期查找
    6版:观点·专栏
    上一版  下一版  
    pdf
     
     
     
      | 6版:观点·专栏
    金融深度开放:
    我们准备好了么
    虎年之惑:该担心通胀还是通缩?
    伯南克去留
    成了美国政经一场博弈
    经济转型还看八大平衡
    我只能为东航叹息
    宁当租客不“蜗居”
    正视经济增长三大“软肋”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400-820-0277) 。

     
    标题: 作者: 正文: 起始时间: 截止时间: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正视经济增长三大“软肋”
    2010年01月28日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陈波翀
      ⊙陈波翀

      

      在国民经济总体回升向好的背景下,我们除了对2010年的宏观经济充满乐观预期,还不得不正视经济增长的三大“软肋”。

      一直以来,中国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就没有齐头并进过。其中,投资成为弹性最大的宏观调控工具,在经济过热之际主动收缩,在经济面临困境之际开始加速。1993年至1994年,经济出现过热苗头,投资占GDP的比重也不过33.5%至35.4%,于是才有了三年调控下的宏观经济“软着陆”。亚洲金融危机之后,投资增速加快,投资占当年GDP的比重,平均来看也在50%之上。中国加入WTO之后,三驾马车之一的净出口才开始抬头,部分替代了投资对GDP的创造功能。

      统计局数据显示,2009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2.5万亿元,比上年增长30.1%。不仅增速较上年加快4.6个百分点,占当年GDP的比重也上升至67%,意味着仅仅投资就占据了GDP“三驾马车”的三分之二。如果投资持续领跑“三驾马车”,那么2010年的投资规模很可能超过25万亿元,对应的GDP规模也将达到37万亿元。很难想像,经济增长仅靠投资推动能持续下去。特别是投资占比过高后,一旦后续投资难以为继,消费和出口又无法弥补投资缺口,那就不排除经济有大幅滑坡的可能。此为“软肋”之一。投资规模在一马当先,就不能忽视信贷规模的天量膨胀。截至2009年底,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为40万亿元,比年初增加9.6万亿元,同比多增4.7万亿元。如果做个简单比较,2009年的新增贷款规模约相当于2004年至2007年4年的新增贷款总量,而比2007年和2008年两年的新增贷款规模还多30%。正是在贷款规模的推动下,去年12月末广义货币M2余额为60.6万亿元,较年初增长了13万亿元,增幅同比加快了9.9个百分点。

      考虑到货币的产出效应,2009年,为创造1元的GDP,需要消耗1.8元的M2,而在20年前的1990年,仅需0.8元的M2,就能创造1元的GDP。可见,20年来货币的产出效应大幅下降了。大量的M2并没有进入实体经济,而是在流通领域泛滥。于是,才有了股市、楼市的大起大落,虚拟经济繁荣甚至大于M2对实体经济的支撑。如果我们的货币产出效应能保持1990年的水平,那么至少能多出34万亿元的M2,在这其中,其实有相当一部分是不必要的社会成本。如果这样的趋势再延续下去,2010年的M2余额很可能会突破70万亿元。届时,货币的产出效应还会继续下滑。此为“软肋”之二。

      我们还看到,即便是在全球金融危机愈演愈烈的2009年,我国的财政收入还是保持了较高的增长,全年约在6.85万亿元左右。在不考虑土地出让金等其他政府收入的情况下,占当年GDP的比重已在20%之上,不仅是1986年以来的最高占比,比1994年10.4%的占比,已接近翻番。如果从同比增速来看,2009年GDP的名义增速仅6.8%,城镇居民收入增长8.8%,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8.2%,但财政收入增长11.7%,显著高于各主要对比基准。

      在财政收入大幅增长的背景下,居民收入的增幅却比较有限。预计全年居民总收入约13万亿元,基本与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2.53万亿元持平。这意味着居民收入中的结余部分,可以与政府消费的部分划等号。如果说三驾马车之一的消费要大幅增长,势必要增加居民收入。但在财政收入持续高增长的背景下,居民收入很难有实质性的提高。这就不可避免会出现消费增长的瓶颈问题。此为“软肋”之三。

      在回顾2009年宏观经济取得的成就之际,我们不能忽视数据直观反映出的问题。今年,面对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调结构等关系长远发展的问题,只有早知道,早准备,才能在实际工作中化解于无形,经济增长也才能更健康,更长远,更有意义。

      (作者系中国银行私人银行(深圳)投资顾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