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头版
  • 2:要闻
  • 3:焦点
  • 4:财经新闻
  • 5:财经海外
  • 6:观点·专栏
  • 7:公 司
  • 8:公司纵深
  • 9:公司前沿
  • 10:信息披露
  • 11:调查·市场
  • 12:车产业
  • A1:市场封面
  • A2:市场新闻
  • A3:机构动向
  • A4:资金观潮
  • A5:市场趋势
  • A6:市场评弹
  • A7:市场纵横
  • A8:广告
  • A9:信息披露
  • A10:信息披露
  • A11:信息披露
  • A12:信息披露
  • B1:披 露
  • B4:信息披露
  • B5:信息披露
  • B6:信息披露
  • B7:信息披露
  • B8:信息披露
  • B9:信息披露
  • B10:信息披露
  • B11:信息披露
  • B12:信息披露
  • B13:信息披露
  • B14:信息披露
  • B15:信息披露
  • B16:信息披露
  • B17:信息披露
  • B18:信息披露
  • B19:信息披露
  • B20:信息披露
  • B21:信息披露
  • B22:信息披露
  • B23:信息披露
  • B24:信息披露
  • B25:信息披露
  • B26:信息披露
  • B27:信息披露
  • B28:信息披露
  • B29:信息披露
  • B30:信息披露
  • B31:信息披露
  • B32:信息披露
  •  
      2010 1 29
    前一天  后一天  
    按日期查找
    3版:焦点
    上一版  下一版  
    pdf
     
     
     
      | 3版:焦点
    高价发行酿苦果 破发警示“炒新”风险
    新股破发
    未必是底部信号
    申购西电机构首日浮亏5000万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400-820-0277) 。

     
    标题: 作者: 正文: 起始时间: 截止时间: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新股破发未必是底部信号
    2010年01月29日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金百灵投资 秦洪 ○编辑 杨晓坤
      ⊙金百灵投资 秦洪 ○编辑 杨晓坤

      

      昨日A股市场迎来了久违的企稳反弹走势,但新股依然疲软不堪,尤其是首日上市的中国西电在昨日开盘后不久就迅速走低,跌穿了7.9元的发行价,尾盘以7.79元收盘,较发行价低了1.39%,使得新股破发再度成为市场关注的焦点。

      

      为何破发?

      统计显示,新股破发其实可分为两类:一是上市初期的破发,比如中国西电在上市首日的破发,在10多年前的1996年1月19日的紫光古汉、1996年1月30日的杉杉股份等品种也是当日即告破发;二是上市后一段时间的破发,主要是那些在牛市高峰期上市的新股,后由于大盘从牛市转为熊市,此类新股由于定位较高,所以,调整幅度较为猛烈,矫枉过正,从而使得此类新股随之出现破发,比如2007年底、2008年初上市的新股,由于当时市场的火爆氛围,故定位较高,泡沫较为严重。2008年下半年,市场人气迅速散淡,此类个股出现了持续急跌的走势,相继跌穿发行价,这其中甚至还包括恒邦股份等一批2009年成为大牛股的新股。

      有意思的是,统计还显示,最易破发的新股主要是大盘股,比如在2009年底至2010年初的新股破发周期中,最先破发或者最先考验新股发行价的,均是大盘新股,招商证券、光大证券等品种就是如此。直至近两周,小盘新股才开始步大盘股的后尘。之所以如此,可能由于大市值新股的业绩成长性一般,业绩弹性差,估值溢价优势(甚至可以讲估值泡沫)不明显。但小盘新股由于业绩成长性突出,业绩弹性强,所以,资金愿意赋予较高的估值溢价,因此,不易破发。

      由此可见,新股的破发与基本面质地并不存在必然联系。也就是说,新股破发并不是业绩的变脸导致股价急跌进而击穿发行价,而是因为市场疲软与股本大小的因素。市场疲软因素主要包括两个情况:一是新股发行上市时市道就不佳,1996年初的新股破发就是如此;二是新股发行上市后,市场由牛转熊,2008年下半年新股接二连三地破发就是如此。

      但是,时移则势易也。由于新股发行制度的改革,市道不佳可能并不会成为新股破发的首要因素。因为目前新股的市场化发行,使得新股在询价过程中,询价机构就考虑到询价公司的在下一年度的成长预期因素,因此,发行价中已包含着下一年的业绩成长预期,也就是说,新股发行并上市的价格其实已透支了下一年的业绩成长因素,既如此,一旦大盘进入盘整行情阶段,此类新股就可能得不到资金的滋润,二级市场股价走势就不易乐观,这在近两周小盘新股中体现得较为突出,比如说台基股份、星辉车模等。近期新股发行制度的改革,使得新股破发有了新的原因。

      

      破发或难成底部信号

      历史上往往在一批新股破发后不久,就会引来大盘的强劲反弹,如1996年1月份,一些新股破发后不久,就迎来了1996年至1997年的牛市周期;2004年下半年新股持续不断破发后不久,也迎来了2005年至2007年的超级大牛市周期。2008年下半年的新股破发潮后,A股市场迎来了2009年的超级大B浪反弹周期。所以,一些市场人士据此判断,随着近期新股频频破发,大盘或将迎来新的底部信号。

      但笔者认为,从近期新股破发的新特征来看,对新股破发=行情底部的经验公式要予以新的诠释,为何?一是因为当时新股发行市盈率有着一定的“指导”价特征,即发行市盈率是20倍,所以,新股破发之后,意味着市场的平均市盈率已降至20倍以下,无疑是低估的。所以,历史上每一次的新股破之际,就是A股市场的底部。但目前新股发行是随行就市,新股发行市盈率动不动就是40倍甚至达到100倍的,所以,即便破发,并不意味着新股已达到市场平均市盈率,并不意味着低估。所以,时下的新股破发并不意味大盘见底。

      同时,破发也并不意味着此类新股进入投资价值的区域。破发仅仅说明此类新股缺乏超预期的业绩成长因素,因此,此类个股的破发并不等于投资机会的来临,建议投资者操作时谨慎对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