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共同基金在全球范围内如火如荼地发展时,让我们再次把目光投向美国这个基金业最为发达的国家,走近基金业百年史上一个伟大的传奇人物——20世纪“全球最佳基金经理”彼得·林奇。
林奇出生于1944年,1968年自宾州大学沃顿商学院毕业后进入富达管理公司,1977年成为麦哲伦基金的基金经理人,自此,彼得?林奇开始了他颇具传奇色彩的投资生涯。
在彼得·林奇刚刚接手时,麦哲伦基金只有1800万美元规模,而到他1990年离任时,麦哲伦基金已成长为富达的旗舰基金,同时也是当时全球最大的基金,资产规模超过140亿美元。更难能可贵的是,在这13年期间,该基金的年均复利报酬率达29.2%,总收益率高达27倍,创下了有史以来基金最高业绩的神话。
与其卓越的投资业绩一样令人叹为观止的是林奇的勤奋,他每月走访40~50家上市公司,一年的行程达到10万英里。早晨6:05他就乘车去办公室,晚上19:15才回家,路上一直都在阅读;他每年访问500~600家公司,阅读700份年度报告;每天午餐都见一家公司,每天听200个经纪人的意见,他和他的助手每月要将2000家公司检查一遍。
彼得·林奇是最早调查海外上市公司的基金经理,他拜访沃尔沃公司时,瑞典唯一的汽车分析员都没有去过该公司,而沃尔沃后来为麦哲伦基金贡献了7900万美元的利润。
彼得·林奇的传奇还不仅止于他的勤奋。
麦哲伦基金的高换手率令人匪夷所思。在一天内买进100种股票,卖出100种股票,其中大于10000股的不到5%,如此不可思议的换手率对林奇来说是家常便饭。他甚至认为,自己的工作越出色,换手率就越高。或许这与大家普遍认为高换手率是投机的认识相悖。
酷爱高换手率的林奇同样重视重仓股对于基金资产的贡献。从早年重点选择快速成长股到重仓投资大盘蓝筹,以及进军海外市场,林奇不断根据市场情况灵活地调整自己的选股策略。20世纪80年代初,由于汽车工业不景气,汽车股的市场表现极其糟糕,美国第三大汽车厂商克莱斯勒一度被预期破产,而林奇却开始看好汽车业,1982年上半年开始,他大量买进克莱斯勒的股票,占整个麦哲伦基金的5%,这也是当时SEC所允许的最大持股比例,按林奇的话,如果法规允许的话,他会把基金资产的10%~20%都投在该公司上。除了克莱斯勒外,林奇还不断加仓福特和沃尔沃、绅宝和丰田,整个汽车板块一度占到基金资产的10.3%,林奇甚至一改此前频繁交易的做法,买入并持有这5只汽车股,最终,林奇从福特和克莱斯勒上赚了1亿美元的利润,加上沃尔沃贡献7900万美元,汽车股造就了麦哲伦基金出众的业绩。在他传奇的投资生涯中,高换手率和长期持有和谐地统一在一起。
1990年,彼得·林奇达到了事业的巅峰。当时,麦哲伦基金的规模已经相当于厄瓜多尔整个国家的国民生产总值,但林奇获得事业上极大成就的同时也为此付出了惨重的个人生活的代价,彼得?林奇有3个孩子,“几乎每个周末她们都得向我自我介绍,这样我这个平时只顾忙于投资却根本不沾家的老爸才能认出来谁是谁。”林奇说他妻子最浪漫的约会是开车出门时打一个照面,而他自己唯一的运动方式就是饭后剔剔牙,所以在他过完46岁生日的时候,林奇“幡然省悟”,决心急流勇退,以最完美的谢幕方式退出,留给后世一个难以超越的神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