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头版
  • 2:焦点
  • 3:要闻
  • 4:产经新闻
  • 5:财经海外
  • 6:观点·专栏
  • 7:公 司
  • 8:公司纵深
  • 9:公司前沿
  • 10:创业板·中小板
  • 11:调查·产业
  • 12:地产投资
  • A1:市 场
  • A2:市场新闻
  • A3:机构动向
  • A4:资金观潮
  • A5:市场趋势
  • A6:市场评弹
  • A7:数据说话
  • A8:财富眼
  • A9:信息披露
  • A10:信息披露
  • A11:信息披露
  • A12:信息披露
  • B1:披 露
  • B4:信息披露
  • B5:信息披露
  • B6:信息披露
  • B7:信息披露
  • B8:信息披露
  • B9:信息披露
  • B10:信息披露
  • B11:信息披露
  • B12:信息披露
  • B13:信息披露
  • B14:信息披露
  • B15:信息披露
  • B16:信息披露
  • B17:信息披露
  • B18:信息披露
  • B19:信息披露
  • B20:信息披露
  • B21:信息披露
  • B22:信息披露
  • B23:信息披露
  • B24:信息披露
  • B25:信息披露
  • B26:信息披露
  • B27:信息披露
  • B28:信息披露
  • B29:信息披露
  • B30:信息披露
  • B31:信息披露
  • B32:信息披露
  •  
      2010 2 3
    前一天  后一天  
    按日期查找
    A3版:机构动向
    上一版  下一版  
    pdf
     
     
     
      | A3版:机构动向
    新股被套 基金主动放弃网下申购
    深交所推动指数化产品创新
    券商集合理财1月跑赢大盘
    机构一线
    澳大利亚融资融券业务介绍
    大户“挪窝”频繁上演
    监管部门规范转户销户
    基金专户瞄上建材类上市公司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400-820-0277) 。

     
    标题: 作者: 正文: 起始时间: 截止时间: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新股被套 基金主动放弃网下申购
    2010年02月03日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记者 吴晓婧 ○编辑 张亦文
      2月2日,上海某证券营业部,股民关注股市行情 本报传真图
      新股被套

      基金主动放弃网下申购

      ⊙记者 吴晓婧 ○编辑 张亦文

      

      从中国西电到二重重装,连续两只大盘新股上市首日即宣告破发,不少机构套牢其中。在多数债基经理看来,多数新股发行价格高估,“破发”已在意料之中。据了解,大盘新股相继破发之后,基金打新热情降至低谷,不少基金开始主动放弃网下申购。

      

      大盘新股相继破发

      1月28日,中国西电成为三年来第一只首日破发的新股。短短3个交易日后,二重重装昨日上市开盘即破发。大盘新股相继破发,套牢不少机构投资者。

      昨日,二重重装以发行价开盘后迅速破发,盘中始终未能突破发行价,最低探至8.12元,收盘报8.15元,跌幅达到4.12%。其表现远低于市场预期,令所有打新者无一斩获,34只基金“套牢”其中。

      从二重重装公开发行的网下配售结果来看,共有130只机构参与了此次网下申购,参与的基金数量达到34只,共计获配1526.97万股,其发行价格为8.5元每股,以昨日8.15元的收盘价计算,34只基金共计浮亏534.43万元。

      此外,从中国西电公开发行的网下配售结构来看,共有154只机构参与其网下申购,参与基金数量达到45只,共计获配7760.5万股,其发行价格为7.9元每股,以昨日7.34元的收盘价计算,45只基金公司浮亏4345.9万元。

      上述两只上市首日即破发的新股,已经让基金浮亏4880.33万元。

      

      基金“打新”热情骤降

      “意料之中,定价贵了。”被问及如何看待二重重装上市首日即破发,一位基金经理轻描淡写地回答,“新股发行价格高企,二级市场出现调整之后,一级市场发行泡沫必然会破裂。”

      在多数债基经理看来,目前多数新股发行价格高估,“破发”则在情理之中。加上近期新股发行节奏过快,打破市场供求关系的平衡,二级市场出现调整,则加速了新股“破发”。

      “新股发行市盈率越来越高,目前来看风险很大,我们现在已经开始主动放弃网下申购了,包括二重重装、正泰电器、中国化学等,都放弃了参与。”深圳某家基金公司债基基金经理透露。

      上海某债基经理表示,新股申购过程实际上就是羊群效应,许多机构拼命地抬高价格。在现在询价机制下,基金等询价机构陷入了“囚徒困境”,基金只有不断推高发行价格,才可以申购到新股。但目前风险明显加大,只能主动放弃参与。上述基金经理透露,虽然参与了中国一重的询价,但其发行价格太高,最后只能选择放弃。

      在多数基金经理看来,目前新股发行制度对于卖方约束太弱。上述上海某债基基金经理建议,或许未来可以对主承销商和发行公司进行一定的约束。例如,在询价价格上,就价格超过市场市盈率的情况出具说明书,原则上控制一定的发行溢价范围。此外,主承销商要分销一定的股票,三个月后才能解禁。

      还有债基经理建议,未来发行制度改革或许可以让报价很高机构多“拿”一些。“目前中签率太低,所以一些机构能够肆无忌惮地报价,新股发行价格高估,却让所有参与的机构承担,这样肯定不行。”深圳某债基经理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