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头版
  • 2:焦点
  • 3:要闻
  • 4:产经新闻
  • 5:财经海外
  • 6:观点·专栏
  • 7:公 司
  • 8:公司纵深
  • 9:公司前沿
  • 10:能源前沿
  • 11:调查·区域
  • 12:上证研究院·宏观新视野
  • A1:市场封面
  • A2:市场新闻
  • A3:机构动向
  • A4:资金观潮
  • A5:市场趋势
  • A6:市场评弹
  • A7:数据说话
  • A8:公司巡礼
  • B1:披 露
  • B4:信息披露
  • B5:信息披露
  • B6:信息披露
  • B7:信息披露
  • B8:信息披露
  • B9:信息披露
  • B10:信息披露
  • B11:信息披露
  • B12:信息披露
  • B13:信息披露
  • B14:信息披露
  • B15:信息披露
  • B16:信息披露
  • B17:信息披露
  • B18:信息披露
  • B19:信息披露
  • B20:信息披露
  •  
      2010 2 4
    前一天  后一天  
    按日期查找
    12版:上证研究院·宏观新视野
    上一版  下一版  
    pdf
     
     
     
      | 12版:上证研究院·宏观新视野
    加息要在“控物价”
    与“保增长”间权衡
    国际传导与价格改革将主导物价走势
    加快从生产大国向消费大国转型步伐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400-820-0277) 。

     
    标题: 作者: 正文: 起始时间: 截止时间: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加息要在“控物价”与“保增长”间权衡
    2010年02月04日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李若愚
      ■今日看板

      ⊙李若愚

      

      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是充分就业、价格稳定、经济增长与国际收支平衡。其中,价格稳定和经济增长更是货币政策目标的重中之重。

      长期来看,经济增长率和价格稳定之间并不存在冲突。经济增长率与物价指数变化方向是一致的。过高的经济增长率会引发通货膨胀,而经济增长率长期下降则会导致通货紧缩。

      但在短期中,物价周期性波动与经济周期性波动有时会存在不同步现象。物价变化往往滞后于经济增长变化。这就造成在短期内可能出现“低增长、高通胀”问题,从而使货币政策在短期调控中不得不在“控物价”和“保增长”之间进行抉择。

      从1985年至今出现的五次“高通胀-负利率”时期和这期间央行的加息举措看,央行加息不仅不以缓解“负利率”为目标,甚至在“控通胀”方面也会让路于“保增长”。

      在1985-1986年和2006-2008年两次“高通胀-负利率”时期,经济运行出现“过热”,经济增长与物价运行相一致,所以,央行在进行加息决策时,表现十分果断。

      1985-1986年,在“负利率”出现两个月后,就选择加息;而2006-2008年,在“负利率”还没有出现之前,就选择了加息。且首次加息较“负利率”的出现提前了4个月。

      在1987-1989年、1992-1995年和2003-2005年的三次“高通胀-负利率”时期,央行加息则表现得很不“及时”。其中,1987-1989年和1992-1995年期间,曾出现阶段性的严重通胀,通胀率(CPI同比涨幅)一度超过了20%,但央行加息决策严重滞后于物价上涨。

      1987-1989年,在物价持续攀升了1年半、CPI月度同比涨幅超过20%、“负利率”持续8个月以后,央行才首次选择加息。其决策时滞如此之长,主要是由于央行存在对经济下滑的顾虑。因为,1985年货币、信贷“双紧”政策在抑制总需求的同时,也导致了经济增速下滑。其结果是1986年GDP增速由上年的13.5%大幅下滑至8.8%。

      1992-1995年,面对通货膨胀,央行首次加息的时机比1987-1989年要提前不少,在CPI同比涨幅突破10%不久,就选择了加息。但仅在1993年加息两次,就停止了加息。1994年CPI月度同比涨幅一直保持在20%以上,对于如此严重的通胀,央行并未对利率做出调整,从而导致存款实际利率“负利率”持续的时间较长,幅度较大。

      而央行虽然加息早,但加息幅度小、停止加息也早,这样做同样是出于对防止经济过快下滑、保证经济“软着陆”的考虑。经过1993年的紧缩型调控,1994-1995年,经济过热势头得到控制,GDP同比增速开始逐季下降。

      为避免以往经济发展大起之后的大落现象,货币政策由“从紧”转向“适度从紧”,使GDP增速从两位数的高峰平稳地、逐步地回落到10%以内的适度增长区间,从而实现经济“软着陆”。

      2003-2005年,通货膨胀再次出现,但通胀压力要远小于20世纪80、90年代。央行在2003年物价持续攀升一年多,“负利率”持续1年后,才启动加息。

      央行加息滞后,并没有及时扭转“负利率”,主要是由于新一轮经济增长刚起步,通货膨胀水平并不高,管理层希望将“低通胀、高增长”这一黄金格局延续得更长一些,尽量避免过早加息把刚显露出的经济加快增长势头打断。

      总体来看,“负利率”问题并非央行进行加息决策的主要考量,甚至对于造成“负利率”的直接原因——通货膨胀,央行在一定程度上也会容忍,选择推迟加息决策。

      这主要是由于货币政策有时需要在“控通胀”和“保增长”间进行抉择和取舍,而“保增长”的需要往往优先于“控通胀”,尤其是在物价上涨幅度不大、通胀压力相对温和时,是否加息首先考虑的是“保增长”。“控通胀”要让路于“保增长”。

      (作者单位:国家信息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