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头版
  • 2:要闻
  • 3:财经新闻
  • 4:观点·专栏
  • 5:公司
  • 6:市场
  • 7:市场趋势
  • 8:路演回放
  • 9:开市大吉
  • 10:上证研究院·宏观新视野
  • 11:专版
  • 12:圆桌
  • 13:信息披露
  • 14:信息披露
  • 15:信息披露
  • 16:信息披露
  • 17:信息披露
  • 18:信息披露
  • 19:信息披露
  • 20:信息披露
  • 21:信息披露
  • 22:信息披露
  • 23:信息披露
  • 24:信息披露
  • 25:信息披露
  • 26:信息披露
  • 27:信息披露
  • 28:信息披露
  • 29:信息披露
  • 30:信息披露
  • 31:信息披露
  • 32:信息披露
  • A1:基金周刊
  • A2:基金·基金一周
  • A3:基金·封面文章
  • A4:基金·基金投资
  • A5:基金·基金投资
  • A6:基金·私募
  • A7:基金·研究
  • A8:基金·投资者教育
  • A10:基金·专访
  • A11:基金·海外
  • A12:基金·互动
  • A13:基金·晨星排行榜
  • A14:理财·热点
  • A15:理财·案例
  • A16:基金·对话
  •  
      2010 2 8
    前一天  
    按日期查找
    A15版:理财·案例
    上一版  下一版  
    pdf
     
     
     
      | A15版:理财·案例
    离巢期家庭
    多元配置筑稳“财富大厦”
    投资贴士
    超六成投资者将产品收益不佳“归罪”挂钩标的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400-820-0277) 。

     
    标题: 作者: 正文: 起始时间: 截止时间: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超六成投资者将产品收益不佳“归罪”挂钩标的
    2010年02月08日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本报记者 涂艳
      

      ⊙本报记者 涂艳

      

      2009年,银行理财产品接连遭到监管层的干预,存量资产类信贷理财产品被封杀后迅速脱离投资者视线,而投资证券和股权的普通理财产品也渐渐从市场上退出。然而整体来看,在2009年,银行理财产品中的“差等生”比例并不算太高。

      在此次上证报和新浪财经的“银行理财产品是否仍受青睐?”的调查中,我们发现,有超过8成的投资者表示在去年到期的理财产品中达到了预期收益率,而只有6.4%的受访者表示遭遇了零收益。根据银率网的不完全统计,在2009年5388款到期的理财产品中,未能达到预期收益的产品有237款,产品总体达标率为95.6%。而在那237款“未达标” 的产品中,其中有103款显示投资结果是零负收益,134款产品未能达到产品发行时的预期收益率。

      而在我们的调查中,表示未达到预期收益率的原因主要有三:挂钩标的表现不好、产品设计不佳和其他客观因素。其中,认为因挂钩标的表现不佳而未达预期收益的投资者占到了6成,这也和证券投资类理财产品的表现不佳有直接的关系。而另外,由于基准利率的下调,许多信贷类理财产品也因此下调了到期收益率,而这也是未达预期收益率的客观原因之一。

      虽然目前银行理财产品中缺失了原先占到半壁江山的信贷类理财产品,但是由于新增贷款类产品仍可通过信托和银行合作的方式推出,故在新年仍受到大部分投资者的关注。而排名第二的是货币债券类理财产品,专家分析,这和银行理财产品欠缺主打产品、稳健且流动性较高的产品短缺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