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头版
  • 2:要闻
  • 3:财经新闻
  • 4:观点·专栏
  • 5:公司
  • 6:市场
  • 7:市场趋势
  • 8:路演回放
  • 9:开市大吉
  • 10:上证研究院·宏观新视野
  • 11:专版
  • 12:圆桌
  • 13:信息披露
  • 14:信息披露
  • 15:信息披露
  • 16:信息披露
  • 17:信息披露
  • 18:信息披露
  • 19:信息披露
  • 20:信息披露
  • 21:信息披露
  • 22:信息披露
  • 23:信息披露
  • 24:信息披露
  • 25:信息披露
  • 26:信息披露
  • 27:信息披露
  • 28:信息披露
  • 29:信息披露
  • 30:信息披露
  • 31:信息披露
  • 32:信息披露
  • A1:基金周刊
  • A2:基金·基金一周
  • A3:基金·封面文章
  • A4:基金·基金投资
  • A5:基金·基金投资
  • A6:基金·私募
  • A7:基金·研究
  • A8:基金·投资者教育
  • A10:基金·专访
  • A11:基金·海外
  • A12:基金·互动
  • A13:基金·晨星排行榜
  • A14:理财·热点
  • A15:理财·案例
  • A16:基金·对话
  •  
      2010 2 8
    前一天  
    按日期查找
    A14版:理财·热点
    上一版  下一版  
    pdf
     
     
     
      | A14版:理财·热点
    新股破发打新资金如何进退?
    炒股巧用“三枪” 闲置资金利息翻倍
    春节大采购 刷卡有窍门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400-820-0277) 。

     
    标题: 作者: 正文: 起始时间: 截止时间: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新股破发打新资金如何进退?
    2010年02月08日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本报记者 涂艳
      今年以来,IPO破发潮正接连上演,原先投资者翘首以盼的中签如今一不小心就会成为加速亏本的工具。虽然不排除仍有一大部分散户热衷于用闲钱打新,但是暂时退出一级市场、寻求更为稳妥的理财方式似乎已经成为近来的热门话题。

      ⊙本报记者 涂艳

      打新股成了赔本买卖

      打新股在2007及2008两年的风光早已不在,“一朝中签、少奋斗半年”的乐事也早已被新股破发的风险替代。自去年6月IPO (新股首次发行)重启以来,截止到2月3日,沪深两市收盘价仍在发行价以下的新股已经多达14只。

      目前,中国中冶、中国化学、中国西电、中国建筑等一批质地优良的大盘股纷纷宣告“破发”。而原先破发的仅是个别大盘股,2月份以来竟然出现了主板、中小板和创业板新股齐齐破发的现象。而继大盘股中国西电1月28日首日上市破发后,在2月初的头三个交易日里,每天又都有新股加入破发大军。而2月3日是破发潮最为集中的一天。当天,中国建筑盘中最低跌至4.12元,比其4.18元的发行价跌去6分钱。中小板股票高乐股份开盘即惨遭破发噩运,成为2004年9月以来首只上市首日破发的中小板新股。另外,一向以高市盈率而备受忧虑的创业板,也在2月3日迎来了第四只破发的梅泰诺。

      “原先打新股是高收益、无风险的代名词,打新股的理财产品也颇受追捧,如今市场上已经鲜有银行再新发打新股的理财产品了。”工行浦东分行理财师李吉透露。而据不完全统计,2009年全年发行的打新股产品仅在10款左右,而直接原因则是IPO重启以来对网上申购单个账户申购数不超发行股数千分之一的限制。

      “现在随着新股破发特别是首日破发的风险显露,散户们的心理也发生了细微的变化,更加保守的那部分人可能会选择观望,而收益不高甚至会亏本的理财产品更可能无人问津。”李吉表示。

      优中选优打新

      “毕竟首日破发的新股可能更多的是因为市盈率太高或者不幸当日受到大盘拖累,占比毕竟不高,也得看公司的资质。”一直乐于尝试新股申购的周先生对打新股仍抱有很浓厚的兴趣。

      相较于二级市场来说,打新股或许仍然是散户们心中既稳健又可能获得惊喜的投资渠道。而如何在新股中优中选优,更是投资者们更加关心的话题。

      一般来说,新股申购的收益率主要决定于中签率和上市首日涨幅。而中签率和上市首日涨幅往往存在负相关效应,投资者需要在这两者之间加以权衡。“公司的质地和盘子大小可能将被投资者更加关注,质地越好、盘子越小的公司首日涨幅可能性越大。而中签率的大小主要同发行的盘子大小有关,同样参考指标是公司质地和盘子大小,盘子越大越容易中签;质地不那么优秀,追逐的资金越少反而越容易中签。” 华泰证券研究所证券分析师黄德志表示。

      也有业内人士指出,在中小盘股票近日出现首日破发甚至开盘破发之后,原先散户们“中小盘—大盘—创业板”的申购策略也或因此遭到调整。

      寻求更稳健收益

      除了坚定打新的投资者外,还有一部分风险偏好更加谨慎的投资者,他们因一、二级市场的不确定性而暂时放弃打新,欲“投奔”稳健收益工具。

      “一般来说,打新股的投资者都对资金的流动性要求较高,对于这一部分退出人群,我们也正在推介短期、收益稳健且收益相对较高的产品给他们。”招行上海分行理财师高霞告诉记者。

      而记者也发现,在去年信贷资产类理财产品遭到监管部门封杀后,用于新增信托贷款的信贷类理财产品仍大可作为。据普益财富的统计数据,2010年1月22日至2010年1月28日,共有6家商业银行发行了17款信贷类理财产品,且投资方向全部为信托贷款。“虽然这类产品不能和结构性产品高达10%甚至更高的收益率相比,但是这类产品的平均年化收益率可以达到3%—4%,而且相较结构性产品来说稳健很多。”高霞分析。

      而除此之外,货币市场类的理财产品也因流动性极佳而受到理财专家推荐。14天、30天和2个月的理财产品几乎成为这类产品的主打,而超短期限的投资特点也正好适合那些暂时放弃打新股、不久后又将重返“战场”的投资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