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股破发是市场的一种选择,实际上是实现了在新股申购上收益与风险的平衡,也是一个趋势,是市场走向成熟的标志之一
●今后以“先抑后扬”的方式操作新股,也许会比较多地出现,这也可视为一种市场的选择,因为它还原了风险与收益对应的根本原则
⊙申万研究所市场研究总监 桂浩明
○编辑 陈剑立
在本周二上市的中国一重,是重启IPO以来首个没有按申购价格区间上限发行的股票,但上市首日还是遭到了“破发”的待遇。时下,新股破发(包括上市首日就破发)已经是司空见惯的事情了。而作为一种市场现象,它的大量出现理应受到人们的关注与研究。
新股破发最主要原因在于发行价太高
很明显,新股破发的最主要原因在于发行价太高。包括中国一重,以发行价计算对应的市盈率是41.22倍,虽然较前一时期发行的一些大盘股已经有所降低,但与二级市场的平均水平相比,仍然处于高位。在股市总体走势又不那么理想的情况下,其上市自然很难得到投资者的认同,因此破发也就成为某种必然。也因为这样,现在市场上要求控制新股发行价的声音不小,很多人更是把新股高价发行视同“圈钱”,对此表达了强烈的不满。的确,对于“打新一族”来说,本来申购新股基本属于无风险高收益,现在不但收益低了,风险则凸显了出来,因此也感到非常不适应。
新股破发实现了新股申购上收益与风险的平衡
其实,应该看到的是,在资本市场上,风险与收益原本就是相对应的。申购新股无风险而有高收益,这本身就是不正常的,有违市场经济的规律。而这种现象之所以会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得以延续,最主要的原因是一方面新股发行受到比较多的人为控制,往往节奏比较慢,导致市场上出现供不应求的局面;另一方面在新股发行价格上,通常也比较多地强调“给二级市场留出一定的空间”,也就是对发行价进行“窗口指导”,为其上市后的上涨预先提供空间。而自实行IPO新政以后,情况就不同了。首先新股的发行节奏大大加快,市场上那些专事新股申购的资金已经“应接不暇”了,这样供求关系就不再是像过去那样紧张。同时,管理层放弃了对发行价的干预,基本实现了市场化询价。而在现有的格局中,作为发行人与承销商,以及参与询价的机构在客观上都有推高发行价的内在冲动。于是,大规模的高价发行成为当今市场的一种常态,而这样一来,新股上市后的破发也就不可避免了。在这里,实际上是实现了在新股申购上收益与风险的平衡。也许,对这一点现在不少“打新一族”未必是愿意接受的,但这是个事实,进一步说也是一个趋势,是市场走向成熟的标志之一。
新股发行机制有加以完善的必要
从理性的立场来看,新股发行的确是应该市场化定价的(当然,现在这种一级市场发行价普遍远高于二级市场平均水平的状况,也是有不正常的,它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市场化的结果),换言之,一、二级市场应该是基本接轨的。新股的发行市盈率,与二级市场上同类品种的平均市盈率大体一致,至于上市以后是涨还是跌,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当时的市场状况。如果做到了这一点,那么应该说新股发行机制就基本理顺了。从这个角度来说,现在的新股发行制度,的确有加以完善的必要。
这里还想指出的一点是,二重重装也是上市后就破发的新股,但是经过两天的运行,在第三个交易日突然发力,收复了发行价。虽然,现在看来二重重装的发行价也是偏高的,但在目前的市场条件下,也还是存在市场资金在其回落以后择机操作的可能。这种现象,在海外市场是比较多见的,也就是人们对于某些比较看好,而又认为价格偏高的新股,会在拒绝高价追涨的同时,通过低吸来实现投资收益。这样做,实际上相当于把一级市场可能的盈利转到二级市场来了。在现阶段,境内市场恐怕还不能马上形成十分完善的新股发行机制,高价发行一时还不能从根本上予以杜绝,那么以这种“先抑后扬”的方式操作新股,也许会比较多地出现。而不管怎么说,这也可以视为是一种市场的选择,因为它还原了风险与收益对应的根本原则。毕竟,一级市场不再有暴利,是市场的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