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在年初时,有一家国际投行为2010年的全球经济形势定调为“从退出到退出(From Exit to Exit)”。
同样是“退出”,在去年和今年却有截然不同的含义:2009年的“退出”无疑是令人振奋的,因为世界经济终于没有落入又一次“大萧条”;但到了2010年,“退出”却是如此沉重的一个字眼,对决策者如此,对投资人当然也不例外。
始于2007年的这场金融危机,是一个数十年来罕见的“非常规”事件,因而,各国央行和政府也不得已祭出了“非常规”的政策应对措施:包括美联储引领的“定量宽松”大潮,包括华盛顿主导的华尔街救赎,当然,也包括中国为人称道的“4万亿”。
既然是“非常规”,就必然有一个回归正常化的过程。随着主要经济体相继走出低谷,2010年也理应成为全球的“退出之年”,“退出”也已继“救市”之后,成为今年的新热词。
眼下,2010年已过了一月有余,退出也已被喊出了审美疲劳。但这场退出大戏的主角们——各国政策制定者,似乎还远没有进入状态。
最近的七国集团(G7)财长和央行会议就是最好的例证。东道主安排的狗拉雪橇之旅和丰盛的北美美食,只是让G7的大佬们暂时忘却了烦恼。在会议之后的新闻发布会上,七大“负国”的高官们依然一致强调,当务之急是继续实施刺激措施,尽管西欧的债务风波再次勾起了发达国家主权债务的巨大隐忧。
当然,让决策者们烦恼的还远不止欧洲的问题。金融市场再次出现的剧烈波动,也牵动了政策制定者的神经,让“退出”举步维艰。
众所周知,股市是经济的晴雨表,其最重要的功效之一,就是服务于实体经济体,为优质企业提供融资便利。然而,近期的持续大跌却让投资人再度对股市“避之不及”。
近期全球各大市场都已出现企业融资遇冷迹象,仅上周就有多宗IPO缩减融资规模或定价低于预期,还有一些公司干脆冻结了IPO计划。A股也没有例外,破发频频上演。
前美联储主席格林斯潘日前警告说,如果股市继续跌下去,他会对经济的复苏“非常担心”。在格老看来,股市的下跌“不仅仅是个警示信号”,因为股价不仅仅代表账面的利润,更对经济活动有着“深远而重大”的影响。
退出之路艰难的另一大因素,在于非同往常的政治压力。美国11月有国会中期选举,英国6月有大选,日本虽无选举,但支持率骤降的鸠山内阁亦面临保增长的巨大压力。执政者近期都公开或是私下施压央行延长实施宽松货币政策,与此同时,财政刺激的撤出更是可能延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