毫无疑问,股指期货的上市对于A股市场机构投资者而言不仅仅是机遇,更是挑战。业内人士普遍认为,基金、保险、QFII等大资金将为成为股指期货上市初期的重要参与力量。
除此之外,私募基金的实力也不容小觑。从某种程度上来说,私募因其体制灵活、风格捉摸不定,似乎更适合股指期货的交易。
记者多方采访后发现,资金实力、交易理念、操盘风格迥然不同的两股私募力量都在为股指期货交易做着积极的筹备。未来在股指期货的战场上,这两类私募共同登台,并展开大交锋的场景或将时常见到。
⊙记者 叶苗 钱晓涵 钱潇隽 ○编辑 朱绍勇 金萍萍
证券私募多头情结暂难改变
一个专注于股票投资,另一个专注于期货交易。用“井水不犯河水”来形容证券私募与期货私募之间的关系可谓非常贴切。中国股市期市20年,诞生的私募基金不计其数,但炒股票的不炒期货,炒期货的不炒股票似乎是私募界的“行规”。
尽管是两条平行线,却终有交汇的一天。股指期货年内上市的预期已基本明确,各路私募基金的眼球也被这个新鲜事物吸引过来。一定要参与,不参与就落后。在这种心态的作用下,私募参与股指期货交易的热情被极大地激发了起来。
“股指期货我们是一定会参与的,但肯定不做投机。”记者在上海汇丽资产管理有限公司见到了总经理兼投资总监何震,这位从广发基金出走,自行创办私募基金的“学院派”明星公募基金经理表示,股指期货将成为对冲大盘下跌风险的工具。
先后担任过广发稳健增长、广大策略优选基金经理的何震操作风格以稳健为主,最擅长规避系统性下跌风险。2008年A股大熊市,何震掌管的产品净值仅下跌1.5%。目前,何震在汇丽掌管的资金约10多亿元,股指期货上市后,他手中无疑又多了一件抗跌的“利器”。
“很多时候投资者可以预见到大盘的下跌,但未必能够全部清仓离场。” 何震举例表示,有时候机构投资者在一只股票上买了很多筹码,如果全部抛出来会把股价砸的很惨,且接盘不会很多,这样自己的损失反而更大;于是只能选择持有,慢慢承受大盘下跌的系统性风险。
股指期货推出之后的局面则有所不同,机构投资者可以选择卖空股指期货,用期指的盈利保护股票下跌所造成的损失,这样就能做到在不卖出股票的情况下保持产品净值的稳定。
“具体配置多少资金在股指期货上,则要视仓位而定,只要能完全覆盖我的股票头寸就行。”在采访过程中,何震反复强调不会参与股指期货的单向投机,也不会利用股指期货完成快速建仓。股指期货对于他来说,就只是一个对冲大盘下跌风险,故未来只会卖空期指,不会做多。
“想在期货市场赚钱,首先要放弃多头情结。”在期货界,老手总是用这句话来教导新手。但对于股票私募而言,想要他们放弃多头情结,显然很有难度。
何震向记者详细解释了为什么做股票的人总是难以割舍多头情结。“比如我们看中一只股票,它当前的股价就是我们的成本。如果往下做,8块钱的股票跌完就是8块钱,我最多就获利8块;但向上的空间却是无限的,股价可以涨到80块甚至800块,只要公司业绩好,股价就可以一直涨上去,因此股票私募总是喜欢做多,而不是卖空。”
事实上,多年以来A股市场也不存在卖空获利的机制,导致股票私募的盈利模式只能是低位发掘具有成长性的个股买入,一直持有到高位择机卖出,赚取之间的差价。但在期货私募界,由于做多做空都能赚钱,且期货市场的杠杆交易能够成倍放大利润,简单的多头思维早就被摈弃。
期货私募强在风控能力
股指期货的源头在证券,战场却在期货。期货的交易手段和交易思维,就相当于武器与战术。长久浸淫在商品市场的“老期货”们对于这些利器的运用早已炉火纯情,对于期货市场的独特模式也是烂熟于心,因此在股指期货这一战场上,他们也有自己的发言权。随着股指期货的日益临近,“老期货”们在做商品的同时,也纷纷对其倾注了极大的注意。
证券、期货两个行业的精英相聚在股指期货,彼此的长处与短处都十分突出,对于这一点,老期货们也是心知肚明,因此都在加紧学习和充电。记者走访沪深两地各大期货私募,发现“老期货”们对于期指的参与意愿并不迫切,他们对自身优劣势的判断很明确:老期货们胜在风控能力和交易心态,而可能会输在对政策动向、资金流动的陌生。
期货私募们纷纷表示,要先研究现货市场,多与证券私募、基金公司沟通。而以证期合作为主题的“团队交易”或将成为未来期指市场的主要模式。“一个成功的、经验丰富的老期货,也必须接触并结合到基金、券商、证券私募中去,才能发挥他们的优势。”
“期货私募的优点主要有两点,” 作为深圳著名的期货私募,感恩在线投资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宁金山表示,“首先,期货人对于风险的把握超强,由于是杠杆交易,因此相对于证券,期货行业更讲究的是如何面对风险,对意识与能力的要求很高。其次是心理承受力,在面对盈亏时,期货人的心态早就磨炼得比较成熟。”
“在期货市场上,一旦失手,那种亏损得心态是没有实战演练的人根本承受不了的。”上海一家私募负责人包先生(化名)表示,证券界除非有特别人才,一般的投资团队做股指期货要引起高度重视。
期货的严酷环境也使得老期货们的交易更为简练。“3000点买,跌到2700点,再涨到4000点,其结果对于期货与证券完全不一样,”宁金山表示,在期货中,难就难在对时间与空间的把握,如果对买点把握得不好,很容易失败。这不像股票,可以长期捂股,“股票做得好的私募,很多都是战略投资,越跌越买,但这种思维在股指期货上就难了。”
“期货是一场接一场的战争。”上海一家私募负责人包先生说,证券市场是投资型市场,而期货市场是交易型市场,由于有杠杆与合约到期的特点,期货其实是一场必须在到期前解决的战斗,是要结束的。
其实,对于期货市场的深入了解,是老期货们拥有这些优势的源泉。而证券私募在他们眼里,就类似于现货商的角色。“他们就相当于铜的厂家,”一个期货私募打趣地说,现货商与期货人的思维方式是完全不一样的。
“有些证券的人说,3000点以下是底,就可以买了,但我们就不是这样想的,”宁金山说,如果是在股指期货交易中,那么主力合约的价格肯定还在3300点,价格的升水是做期货时不得不考虑的,“这就是理念上的不同。”
期货私募在期市里驰骋纵横,他们可以不大了解现货,或者有时候不去理会现货。但是在股指期货的战场里,对于现货的陌生就让他们感到很没底。
“对于商品来说,国家出政策我们可以不在乎,但对于期指来说,政策你敢不在乎吗?”宁金山说,证券机构对于国家政策的把握,是期货人难以企及的,而对于政策的理解和适应程度也难以跟证券私募媲美。而在资金方面,期货人也觉得较为陌生,“他们对资金的流动,比如社保、汇金的动向,别如股票谁在买谁在卖,都很清楚,而我们就不大了解。”
而包先生曾经也是一个证券私募,有20年的股市操作经历,在他眼里,证券私募的许多优势是难以短时间内赶上的。“比如政策问题、A股的全流通问题、牛熊市的转换问题、融资融券问题,这些都不是老期货一年半载能搞明白的,没有十年磨一剑是不行的。”
而老期货的一些优势,可能也会成为一把双刃剑。最明显的就是对商品现货的熟悉,届时可能将成为“包袱”。
“他们对商品、产业链有很深的造诣与跟踪,但就是这个优势,会误导他们在期指上的操作”,包先生说,这是由股指期货与商品期货的不同点造成的,两者在交割制度、定价模式与定价力量上都有明显差异,如果将金融期货也当成商品期货,那么很容易出问题。
很显然,供求关系决定商品的走势与价格,因此在商品期货中,熟悉现货商、产业链、行业龙头的人很容易赚钱,而这些经验恰恰不能复制到期指中,因为决定股指的定价模式与定价力量是金融属性。一旦老期货对商品属性的思维占据主导,依然从供求关系上思考问题,就会产生失误。“比如做铜的人经常做不好天胶,做天胶的也做不好铜,更不用说转换到期指上去。”
“我们现在更多的是在研究现货市场,包括很多基础问题,”宁金山说,现在公司正在抽调人员,对于股票市场的市值、持仓、波动、以及沪深300的构成计算,相关板块对市场的影响,都在一一研究。
期货证券私募联手将成主流
这些天,宁金山与证券私募的交流也越来越多。“大家都是老朋友,他们也经常过来聊天,学习一些期货的东西。”对于这场即将到来的所谓“交锋”,宁金山觉得其实并没有太多剑拔弩张的味道。
“其实,股指期货这个市场无法斗来斗去,”宁金山说,在期货市场,对决的是看多与看空,并且多空都是对方的天然监督者,“你赢的就是我输的,”因此市场会相对公正,而且每个参与者的态度可能都是不一样的,很难说因为背景的不同而产生较量。一旦进入了这个市场,大家都必然要适应规则,按照股指期货的规律来,“他凶就学他,他乱做就肯定要送钱,到时候他自然也会学习。”
不过,证券私募与期货私募从盈利能力上的比较是不可避免的,“谁能赢,就看谁能把对方的优势学到手。”
“金融与期货之间的墙壁打通后,双方各有优势,最好的就是有两栖实战经验”,包先生表示,其实期货与证券的圈子有不少重合,彼此的联手才能有更好的成果。“从人员、资本、研发能力上说,我们与证券私募不是一个层面的,”包先生说,“一个成功的、经验丰富的老期货,也必须接触并结合到基金、券商、证券私募中去,才能发挥他们的优势。不然局限在小天地里,或者单打独斗,还是会做不好的。”
包先生表示,团队交易将在未来市场上出现,比如证期合作,又比如团队研究外包等形式,都可以考虑运用。
“这段时间我们一直在跟证券私募聊,他们比较热情,我们则较为谨慎”。宁金山表示,大部分期货私募都会参与股指期货,但是热情比不上证券私募。在期指上市初期,证券私募的参与活跃度会更高。而期货私募将小部分参与,以学习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