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头版
  • 2:要闻
  • 3:公司巡礼
  • 4:焦点
  • 5:产经新闻
  • 6:财经海外
  • 7:观点·专栏
  • 8:公 司
  • 9:公司纵深
  • 10:能源前沿
  • 11:专 版
  • 12:上证研究院·宏观新视野
  • A1:市 场
  • A2:市场新闻
  • A3:机构动向
  • A4:资金观潮
  • A5:市场趋势
  • A6:市场评弹
  • A7:数据说话
  • A8:股指期货
  • B1:披 露
  • B4:信息披露
  • B5:信息披露
  • B6:信息披露
  • B7:信息披露
  • B8:信息披露
  • B9:信息披露
  • B10:信息披露
  • B11:信息披露
  • B12:信息披露
  • B13:信息披露
  • B14:信息披露
  • B15:信息披露
  • B16:信息披露
  • B17:信息披露
  • B18:信息披露
  • B19:信息披露
  • B20:信息披露
  • B21:信息披露
  • B22:信息披露
  • B23:信息披露
  • B24:信息披露
  • B25:信息披露
  • B26:信息披露
  • B27:信息披露
  • B28:信息披露
  • B29:信息披露
  • B30:信息披露
  • B31:信息披露
  • B32:信息披露
  • B33:信息披露
  • B34:信息披露
  • B35:信息披露
  • B36:信息披露
  • B37:信息披露
  • B38:信息披露
  • B39:信息披露
  • B40:信息披露
  • B41:信息披露
  • B42:信息披露
  • B43:信息披露
  • B44:信息披露
  • B45:信息披露
  • B46:信息披露
  • B47:信息披露
  • B48:信息披露
  •  
      2010 2 11
    前一天  
    按日期查找
    A1版:市 场
    上一版  下一版  
    pdf
     
     
     
      | A1版:市 场
    商品市场上演逆转 游资青睐白糖天胶
    调控预期
    量能极度萎缩 节后行情维持弱势震荡
    每日关注
    温和反弹 量能显示观望气氛浓
    股指将迎来震荡攀升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400-820-0277) 。

     
    标题: 作者: 正文: 起始时间: 截止时间: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调控预期
    2010年02月11日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朱建华 ○主持 于勇
      朱建华
      ⊙朱建华 ○主持 于勇

      

      2010年什么会超预期?我想应该是“复杂程度”超预期,无论是经济形势,还是股票市场走势,一开年就显得异常复杂。投资者如何应对?笔者认为,关键是对今年形势的复杂程度要有足够预期,要提防的不是经济形势、市场行情变幻莫测,而是随时可能出现的对预期的调控。

      管理好“通胀预期”,是政府2010年很重要、也是很棘手的一项任务。基于去年四季度,尤其是12月份的经济数据,人们已可判断“通胀”正加速度地向我们走来。新年以来央行动用多种手段收紧银行的信贷,并在时隔两年后首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同时对是否加息的回答也是模棱两可。而这一系列手段的使出,被市场解读为宏观政策拐点来临。证券市场形势急转直下,出现“开门黑、黑一月”的情况。

      然而信贷收紧即意味着拐点出现,这样的推导逻辑明显是把复杂形势简单化了。管理层调控宗旨是,要在确保经济复苏的前提下,防止通胀以及人们对通胀预期的担忧导致经济过热和物价连锁反应。基于此,管理层不可能在大方向上随意改变。所以我们可以这样预期,即经济能够按管理层希望的速度平稳发展,而信贷由松到紧和由紧到松会有多次反复。笔者认为,2009年可以作为很好的参照:上半年起步艰难需要不断“加油”;下半年加速势头越来越猛,需要踩踩刹车。而这样的加加油、踩踩刹车的情景,今年会更频繁,很可能明年还是这样。

      作为实体经济晴雨表的股市会怎样反映呢?会不会在上涨过程中大家一致看好的时候却突然掉头向下;而在市场一片恐慌时悄然形成反转?笔者认为,基于管理层“调控预期”的宗旨,股市出现这种状况的可能性是很大的。因而在今年,投资者要想做好波段行情的话,关键是要管理好自己的预期,切忌盲目跟风和追涨杀跌。

      首先是正确揣摩和领会管理层意图。由于今年管理层是要对“预期”进行调控,而对“预期”的管理更多地体现在心理层面,因此不少政策措施在推出之前往往有个试探过程。由于“玩”的是心理,那些调控措施是不是真的会推出?什么时候推出?都会飘忽不定。假如“鞭子”举起,效果已经达到,自然就不必再落下。因此,投资者不要被“打左灯向右转”所迷惑,也不必为等不到另一个“靴子落地”而忧心忡忡。当前市场上普遍担忧第一次“加息”的到来以及由此进入加息周期。然而在笔者看来,这条“鞭子”只是起威慑作用,未必会真的落下;而即便真的落下,也未必还有第二次和第三次,也不表明就此进入“加息周期”。同样,政府对房地产行业的调控也有一个“度”的问题,一方面过快上涨的房价已经到了不管不行的地步,但另一方面,作为许多地方的支柱产业,“鞭子”落下痛上心头,过后的安抚也是可以想见的。

      其次是不要盲从各类机构的分析和判断。由于今年经济形势走向和背后的影响因素很复杂,而市场发出的信号和管理层采取的政策措施也是飘忽不定、难以捉摸,因而要得到相对确定性的获利机会,对机构而言也非易事,除非市场出现过分的或非理性的上涨或下跌。而什么情况下市场才会出现超出预期的大震荡呢?一种是管理层的调控措施因为时机或力度上偏差而出现过度的情况;而更多的应该是另一种情况,即机构夸大市场利空利多因素,形成市场普遍的恐慌。近期,当市场跌破3000点之后,人们在市场中就听到有看到2500点、2300点,甚至2000点以下的言论。这些“权威机构”的研究分析,再加上“实力机构”的大肆抛压,对中小股民所造成的心理压迫自然是可想而知的。而当市场真的出现“一地鸡毛”的时候,机构也就获得了梦寐以求的安全边际。此所谓在商言商,放大利空利多效应,加大市场震荡幅度,符合机构的利益。而中小投资者,最需要防的其实正是这个。因此,投资者对市场的预期要适当,不要“被”机构调控:在市场陷入低迷时,坚决捂好手中被明显低估的优质筹码;而在市场持续上扬后,不要盲目去接可能“烫手的山芋”。

      (作者系本报市场编辑部副主编)

      栏目联系方式:yyou2000@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