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中国与世界经济研究中心的研究员袁钢明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认为,2010年的宏观经济政策将回归常态,带动GDP增速稳定在10.6%的良性轨道。
袁钢明在接受上海证券报采访时表示,2008年过紧的货币政策和2009年过松的货币政策是相对于2003年—2007年中国经济均匀、高速增长时期的货币政策而言的。
2003年至2007年期间,在不过紧不过松的适当货币政策支持下,民间投资活跃,中国的能源、原材料、基础设施材料短缺的问题先后解决,逐步形成了供给坚实,基础增强的状态。居民收入增加较快,需求不足的压力得到了缓解,2007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高达16.8%。
到了2008年,价格出现较大幅度上涨,2月CPI涨幅达到8.7%,创出了十几年来的新高。如何应对通货膨胀的问题变得异常尖锐。为此,有关部门采取了“两防”政策,即防止价格结构性上涨演变为全面通货膨胀,并防止经济增长速度上升过快,将2007年实际较为宽松的货币政策调整为2008年“从紧的”货币政策。
2008年前10个月,广义货币M2增速从上年同期的18.5%降低到15%,贷款增速从上年同期的17.7% 降低到14.6%,此时,金融危机的风暴也波及中国。中国经济在外需萎缩等压力下,面临一些困难,2008年10月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速下滑到8.2%,第三季度GDP同比增速放缓至9%。
在严峻的形势下,2008年11月,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宣布出台。2009年M2增长27.7%,比上年高10个百分点,贷款增长31.7%,比上年高13个百分点。
袁钢明指出,2009年,积极的财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在抵御危机和刺激经济回升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充足的货币投放有力地带动了中国经济的复苏。
但是,宽松货币政策造成的过多流动性会增大资产价格的泡沫风险。2010年,以信贷增速回归平稳均衡增长和上调存款准备金率为标志,货币政策开始从2009年的极度宽松转向真正的“适度”宽松,逐步实现常态化。
袁钢明强调,如果2010年M2增速保持在17%左右,货币环境仍可对今年的经济复苏实现持续支持,带动中国经济步入良性发展的新常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