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头版
  • 2:焦点
  • 3:要闻
  • 4:产经新闻
  • 5:财经海外
  • 6:观点·专栏
  • 7:公 司
  • 8:公司纵深
  • 9:公司前沿
  • 10:创业板·中小板
  • 11:调查·产业
  • 12:地产投资
  • A1:市 场
  • A2:市场新闻
  • A3:机构动向
  • A4:资金观潮
  • A5:市场趋势
  • A6:市场评弹
  • A7:数据说话
  • A8:财富眼
  • B1:披 露
  • B4:信息披露
  • B5:信息披露
  • B6:信息披露
  • B7:信息披露
  • B8:信息披露
  • B9:信息披露
  • B10:信息披露
  • B11:信息披露
  • B12:信息披露
  • B13:信息披露
  • B14:信息披露
  • B15:信息披露
  • B16:信息披露
  • B17:信息披露
  • B18:信息披露
  • B19:信息披露
  • B20:信息披露
  •  
      2010 2 24
    前一天  后一天  
    按日期查找
    A8版:财富眼
    上一版  下一版  
    pdf
     
     
     
      | A8版:财富眼
    房贷急刹车 “紧箍咒”催生信贷调控潮
    链接
    另眼看调控:收紧房贷并非坏事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400-820-0277) 。

     
    标题: 作者: 正文: 起始时间: 截止时间: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另眼看调控:收紧房贷并非坏事
    2010年02月24日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记者 邹靓 ○编辑 金苹苹
      ⊙记者 邹靓 ○编辑 金苹苹

      

      一说起收紧房贷或是取消优惠利率,购房者总是第一个跳出来叫屈喊冤,接着便是媒体铺天盖地地为普通消费者打抱不平,希望政府支持正常住房需求(大多数情况下与首套住房等同概念)。也有一批专家,自始至终坚持“并非所有人都需要购房,都能购房”的言论。于是乎,提倡政府多建经济适用房,建议政府供给廉租房。

      而多年的市场实践经验所得,货币政策的大动向,以及针对房地产市场的种种信贷政策,往往与房地产市场走向特别是高房价息息相关。除去特殊时期(如遭遇金融危机需刺激经济时),政府总是期望房价能以平稳增长的方式运行。

      拿本轮房地产信贷由高位回落的例子来说,2009 年楼市回暖的直接原因,是从2008年12月国务院办公厅出台“131 号文”开始的一系列支持住房消费和房地产开发投资,加快保障性住房建设等一系列配套政策措施。2009年全国70个大中城市新建商品房成交均价比2008 年上涨近24%,创近15 年来新高,若非4万亿经济刺激计划,不可能实现。

      房价过快增长的直接后果,是触发了监管部门对楼市可持续发展,以及房地产信贷资产质量的担忧。如何抑制高房价,从卡口信贷开始。“国十一条”与“国四条”的一项重要区别在于,不再明确支持二次置业中的改善性购房需求。地方银监局在对商业银行的风险提示中同时强调了,需落实与借款人“面谈、面签”制度,坚决取消房贷业务返点。

      做法上的严格执行,及弹性空间的缩小,是房贷大规模收紧的开始。比起量化的收紧房贷来说,他给予市场的是一个明确的“抑制高房价”的信号。商业银行必然乘势谨慎放贷,收窄利率优惠幅度甚至取消优惠利率都在意料之中。

      短期来看,对购房者特别是有刚性住房需求的消费者,是继高房价后的双重打击。但如果将其放入一个更宏观的视野中,控制房贷过快增长的最终落点,并非打击购房者,而是为了抑制高房价。

      对于普通消费者来说,对房价的敏感程度往往要超过对贷款利率的敏感程度。这与投机者恰恰相反。大量利用信贷资金炒房者,对信贷收紧或是上调利率更为敏感。或许,在政策开始实施的很长一段时间内,房价不降反升,但若能稳定房价增幅甚至稳定房价本身,遏制房价高增长后的投机行为,收紧房贷就可算是达到了预期的政策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