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头版
  • 2:焦点
  • 3:要闻
  • 4:产经新闻
  • 5:财经海外
  • 6:观点·专栏
  • 7:公 司
  • 8:公司纵深
  • 9:公司前沿
  • 10:创业板·中小板
  • 11:调查·产业
  • 12:地产投资
  • A1:市 场
  • A2:市场新闻
  • A3:机构动向
  • A4:资金观潮
  • A5:市场趋势
  • A6:市场评弹
  • A7:数据说话
  • A8:财富眼
  • B1:披 露
  • B4:信息披露
  • B5:信息披露
  • B6:信息披露
  • B7:信息披露
  • B8:信息披露
  • B9:信息披露
  • B10:信息披露
  • B11:信息披露
  • B12:信息披露
  • B13:信息披露
  • B14:信息披露
  • B15:信息披露
  • B16:信息披露
  • B17:信息披露
  • B18:信息披露
  • B19:信息披露
  • B20:信息披露
  •  
      2010 2 24
    前一天  后一天  
    按日期查找
    6版:观点·专栏
    上一版  下一版  
    pdf
     
     
     
      | 6版:观点·专栏
    中泰物价之比让人困惑
    投价报告理当公之于众
    丰田汽车的救赎
    流动性治理寄望“供给管理”新思路
    民工荒倒逼珠三角
    股市没有任何理由为忧郁症所困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400-820-0277) 。

     
    标题: 作者: 正文: 起始时间: 截止时间: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股市没有任何理由为忧郁症所困
    2010年02月24日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黄湘源
      ⊙黄湘源

      

      是什么造成了新年以来股市的跌跌不休?与其说是不断而来的利空,不如说是挥之不去的忧郁症。

      虽然通胀还没有真正来到我们身边,但是,经济学家却比谁都更早地感觉到了通胀的威胁。他们的“通胀忧郁症”最先感染了股市,不要说每一次CPI和PPI的小小变动都会触痛股市的敏感神经,就是大蒜的价格联动效应也会让股市感冒不止。

      忧郁症的另一张面孔叫作“退出忧郁症”。“退出忧郁症”跟“通胀忧郁症”一样具有妄想症的特点。尽管中央政府三番五次表明需要转变的是经济发展的模式,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将继续保持不变,但是,到了某些经济学家那里,一切都成了“退出”的未雨绸缪。非但如此,央行才刚刚开始提高存款准备金率,经济学家却已经在计算着加息的时间。他们似乎一点也不担心好不容易才初露转机的经济复苏基础有多脆弱,多么经不起打击。

      忧郁症具有反应性症状的特征,一有什么风吹草动,就会引起一连串的联想。迪拜事件一出,似乎中国股市、楼市就都变成了迪拜,甚至被说成比迪拜的泡沫还要严重一千倍。希腊和西班牙的主权债务评级被降了级,就像全球股市的天都要塌下来似的,欧洲三大指数三天累计才跌了三个多百分点,沪深两大指数却可以一天就跌去人家三天累计跌幅的一半多。

      其实,对于忧郁症来说,外因不过是诱因,內源性的因素才是真正的病根。正常人的情绪波动往往事出有因,是以一定的客观事物或环境的变化为背景的,而忧郁症则常常在缺乏客观精神应激因素的条件下小题大做。这足以说明,忧郁症并不是简单的生理性疾病,本质上是一种心理疾病,股市忧郁症自不例外。

      目前,我国股票市场机制尚不健全,特别是股票的发行和发行节奏还不由市场自主,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政策的调控。上市公司整体结构不够合理,利益分配机制也还很不公平。总体上,股市还不具备正常的晴雨表功能。也就是说,有很多的时候,股市的走势实际上跟整体经济形势的发展并不同步。尽管如此,动辄拿经济政策的不确定性说事,却常常造成了股市走势的大起大落。

      股市走势的不稳定,在很大程度上是跟挥之不去的政策市情结分不开的。把股市的一切希望都建立在政策的调控上,其实对于投资者来说是严重的误导。近二十年的政策市实践告诉人们,对政策市的希望越大,最终的结果往往是失望越深。在某种意义上,这也可以说正是造成股市忧郁症的心源性原因。

      一些经济学家往往只是猜测政策,却不能正确解释经济现象和分析股市走势,但是,他们近来却比那些证券分析师还更热衷于用猜测政策的那一套来猜测股市走势,这让人格外郁闷。常言道,尽信书不如无书,过于相信某些经济学家信口开河的所谓经济学“神猜”,非但不会让投资者变得更聪明,反而常常使他们的心理承受能力更多地经受着不靠谱的政策猜谜游戏的考验,严重影响到市场情绪的稳定。这方面的例子,难道见得还少吗?

      治理忧郁症,需要医生的指导,也离不开对应的药物,但是,更重要的是身心功能的康复。笔者近期在家乡的半山茶室认识一位年逾七旬的老太,看她和大家在一起的时候那种心情开朗的样子,怎么也想像不出她曾是一位多次想自寻短见的严重忧郁症患者。在医生和茶友的引导和帮助下,她一边服药,一边每天来茶室,天然氧吧一样的环境,乐观融洽的氛围,以及友人陪伴的漫步,让她放松了心情,也慢慢地告别了忧郁症。值得一提的是,作为病人,她非但并不讳言忧郁症,反而勇敢地说:“走出忧郁症”。

      病理上如何治愈忧郁症,也许还有待于进一步对症下药的探讨和实践,但是,思想上走出忧郁症,则不仅是忧郁症患者恢复和保持身心功能健康的需要,何尝不也是股市走向光明的希望所在!

      也许我们不该怀疑经济学家选择通胀预期和退出主张的主观动机,但是,过犹不及,选择理性不等于必须选择忧郁症。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政策调控过度的风险往往要大于调控不足的风险,流动性如果收得过早过紧,一旦对实体经济产生伤害,再想回过头来就不是那么容易的了。

      中国经济的真正出路在于加快发展方式转变,对于股市来说,就是逐步把市场功能还给市场。在这个前提下,我们有一千个一万个过硬的道理走出忧郁症,而没有任何被忧郁症困扰的真实理由。

      我衷心地希望新年伊始的沪深股市走出忧郁症,这是虎年的市场有一个虎虎生威的好的开头的充分必要条件。(作者系知名市场评论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