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头版
  • 2:要闻
  • 3:焦点
  • 4:产经新闻
  • 5:财经海外
  • 6:观点·专栏
  • 7:公 司
  • 8:公司纵深
  • 9:公司前沿
  • 10:能源前沿
  • 11:特别报道
  • 12:上证研究院·宏观新视野
  • A1:市 场
  • A2:市场新闻
  • A3:机构动向
  • A4:资金观潮
  • A5:市场趋势
  • A6:市场评弹
  • A7:数据说话
  • A8:股指期货
  • B1:披 露
  • B4:信息披露
  • B5:信息披露
  • B6:信息披露
  • B7:信息披露
  • B8:信息披露
  • B9:信息披露
  • B10:信息披露
  • B11:信息披露
  • B12:信息披露
  • B13:信息披露
  • B14:信息披露
  • B15:信息披露
  • B16:信息披露
  • B17:信息披露
  • B18:信息披露
  • B19:信息披露
  • B20:信息披露
  • B21:信息披露
  • B22:信息披露
  • B23:信息披露
  • B24:信息披露
  • B25:信息披露
  • B26:信息披露
  • B27:信息披露
  • B28:信息披露
  • B29:信息披露
  • B30:信息披露
  • B31:信息披露
  • B32:信息披露
  • B33:信息披露
  • B34:信息披露
  • B35:信息披露
  • B36:信息披露
  • B37:信息披露
  • B38:信息披露
  • B39:信息披露
  • B40:信息披露
  •  
      2010 2 25
    前一天  后一天  
    按日期查找
    6版:观点·专栏
    上一版  下一版  
    pdf
     
     
     
      | 6版:观点·专栏
    广场协议放了谁的鸽子?
    宏观调控基调似应加上“控物价”
    平安“解禁门”大冲击
    警示了什么
    谷歌“联姻”美国情报机构
    谨防歪读“规划”煮沸房地产
    不该过度解读中国减持美债行为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400-820-0277) 。

     
    标题: 作者: 正文: 起始时间: 截止时间: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谨防歪读“规划”煮沸房地产
    2010年02月25日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章剑锋
      章剑锋
      转眼之间,很多地方的“区域性发展规划”又风行起来。大家纷纷向上面要发展规划政策,去打造这个“都市圈”,那个“城市群”。

      理论上来讲,“区域性发展规划”作为一种刺激和拉动经济的工具,短期内能创造出一个“洼地”,吸纳各种要素进入并加快流动,从而迅速催生资本聚集效应。但“区域性发展规划”一旦成了一件人人都在赌运气的标的,就非常容易背离实际,陷于概念性的炒作,由此必定形成一个巨大的流动性漩涡。而房地产作为资本增值和发展突破的首选项,首当其冲会被拖入。纵观近些年许多区域崛起的现实,房地产不连跳几个台阶、基础设施建设不突飞猛进、城市化推进节奏不加快,区域经济一定是不会有起色的。于是,区域性发展规划与房地产业发展机会、区域经济与房地产业部门经济,就直接画上了等号。如果不能扭转这种极端错了位的联系,后果是很难设想的。

      人们已经看到,一些地区在刚刚拿到批文之后,当地房地产市场已然如一锅煮沸的开水,各路资本纷纷杀奔而去,趋之者众,价格随即扶摇直上。

      上一次海南岛房地产泡沫破灭,一个最主要的原因,就是这种错觉造成的。官方给了大量的扶持政策要建设特区,结果那里却变成了房地产投资乐园,一类大资本在那里倒卖土地,另一类小资金就在炒卖房屋。民间、公有资金汇流,连国有银行也参加了炒卖大军。实业没有做起来,大多数资本都在钻投机取巧的空子。因为流动性漩涡的作用,土地、房屋的价格受到剧烈搅动,变得严重脱离实际,在缺少真实性需求支持的情况下,最终摔了个粉碎。

      包括海南等新近拿到规划批文的区域,在迎来又一轮历史性机遇的同时,也再一次被推入到这样一种威胁面前。虽然17年过去了,“概念性炒作危机”阴影却始终没有走远。尽管有人认为,眼下的市场已不是当年的初级形态,以前的悲剧当不致重演。但我认为,只要有那一纸被镀上决策印信的规划存在,流动性漩涡就一定要出现。原因在于,当前的中国市场并不缺少流动性,缺的恰恰是吸附这些流动性的“噱头”,那一纸规划就是再好也没有的噱头了。在今天,无孔不入的全国乃至于国际资金都在向这些区域注入,这对于各个准备起步的区域板块的撬动是很明显的。一些不好的苗头也被助长,高尔夫球场、别墅等更多本来早就进入了国家禁止供地目录的高端物业建设项目,又可以凭借着“规划热”的东风遍地开花。

      区域经济是许多部门经济的集合,是一种结构性、同步性、综合性和协调互补性的经济形态,如果杜绝不了那种在任意一地都可以复制、移植的房地产业一枝独秀、单兵冒进的低水平发展模式,无疑会让资本玩家钻了空子。就此而言,我们显然需要加强一种可持续性的区域发展营造意识,力避急功近利的心态。现在有很多时候,我们的一些地方,申报规划的功利意识浓重,一味要政策、要优惠、要“特”、要“先”,想方设法标新立异,却不先问问自身潜力何在。倘若再被资本玩家趁机炒高房价、地价,这非但无助于区域发展规划的全面落地,反而可能扰乱既定的规划安排,抑制区域经济发展。

      要防止此类“房地产热”,先得设法使盲目性、一窝蜂似的“规划热”冷却下来。区域性规划,并非越多越好,要宁缺毋滥,不宜鼓励竞相“要规划”的风气。经济发展受诸多因素影响,核心的一点是,大到一国,小到一地,都需要以结构合理、需求坚实的产业基础做后盾,凡事要多问一个“需求在哪里”,再来谈供给。

      对于区域发展规划战略,决策层也要对规划落地全程予以监督控制。在规划推进的过程中,必须严格控制土地、资金两类要素的投放。因为有政策倾斜和照顾,预计这两类要素的投放将会拉开一个极大口子。如果两者投放不够合理,甚至失去控制,在市场层面就会导致炒地、炒房的恶果。

      可以说,在一个区域规划体系中,有很多产业部门需要政策惠及,但房地产业是最不应该受到关照的,更不能被当成特殊产业来对待。放眼全国看一看,现在不仅流动性充裕的地方,房地产经济很发达,连很多流动性并不充裕的欠发达地区,亦如此。所以房地产业本就该被排除在一揽子区域规划措施之外。

      (作者系房地产事务专栏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