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都要归功于希腊债务危机,两个月前开始露头的这场风波,俨然已发展成为一出波及整个欧元区的闹剧。
24日的希腊再度举国沸腾,政府公务员、公司白领、工厂工人纷纷涌上街头,进行第一次全国性的24小时罢工,以抗议政府提出的降薪、加税以及提高退休年龄等削减开支举措。一时间,机关停摆,工厂停产,学校停课,航班停飞。首都雅典市中心的公共交通一度濒临瘫痪。
其他欧盟国家也没闲着。围绕要不要出钱救希腊,德、法等欧元区大国近日触发了激烈的“论战”。对于政府方面做出的愿意资助希腊的姿态,政府、国会以及民间的一些激进人士反应强烈,更有甚者扬言要到欧洲法庭讨个说法。
放到大的背景下来看,这样的争议其实也凸显了当前欧元区在政策退出上面临的两难处境。
过去两周,随着中国二度上调准备金率,美联储意外提高贴现率,全球掀起了又一股“退出”热潮。欧元区作为世界三大主要经济体中的一个,当然也不愿在退出的问题上太落于人后。
作为欧洲央行的一把手,特里谢近日依然坚决主张按照“既定方针”坚决执行退出政策,并认为应该让希腊等国自己解决债务难题。
特里谢等“主退派”的理由也很充分:一方面,欧元区各国政府都已债台高筑,削减财政赤字刻不容缓;同时,太长时间维持宽松货币政策,也会埋下恶性通胀的祸根。
不过,现实的情况是,本着以大局为重的出发点,欧元区的决策者们不敢对希腊的问题坐视不理。这不,本周,欧盟和IMF的特派小组再次赶赴希腊了解情况,商讨危机对策。事已至此,“救或不救”似乎已不再是问题,有疑问的只是“救多少”。
说到底,退出不能搞“一刀切”,更不能盲目跟风。在复苏的步伐上,当前全球主要经济体本就存在差距,发达经济体的增长总体上要落后于新兴经济体。
在周三的一份报告中,IMF执行董事会就全球政策退出达成了原则上的一致,但报告也强调,多数发达国家可能至少要到2011年才能启动退出进程。现阶段,提早退出要比晚退出的潜在风险更大。
而对于中国等退出压力看似更大的经济体,类似希腊的危机也提了个醒,在外部形势还没有完全稳定之前,退出最好还是“加点保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