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陈其珏 发自温州
○编辑 全泽源
去年以来,一向攻无不克的温周商人却在国内外接连遇挫,民间资本也开始加速向温州本地回流,一个问题随之在当地官员脑中萦绕:如何让这部分游资能“引水入渠”,而不致成为四处冲突的“洪水猛兽”?
最快有望今年6月挂牌
在上周召开的温州地方“两会”上,温州市市长赵一德终于就此给出了答案。他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坚持“非禁即入”原则,扫除人为障碍,组建温州民间资本投资服务中心(下称“中心”),以鼓励和保障民间资本顺畅地进入基础设施建设、金融服务、社会事业等领域。
这是温州市最高层官员首次就政府引导民间资本流向作公开表态。
本报记者随后了解到,赵一德提到的这家温州民间资本投资服务中心目前正在筹建中,最快有望于今年6月挂牌。作为国内首个“整合项目、集聚民资、服务民企、市场化运作”的投资服务平台,该中心的归口是温州市经贸委,责任单位则是温州市发改委,此外还有财政局、金融办、银监局等多个部门配合。
对此,有舆论将之解读为温州市欲“招安”数千亿民间资本的信号,或将其看作温州民间资本“游击队”即将“正规化”的铺垫。尽管“招安”的提法在当地专家看来似欠妥,但可以肯定的是,一轮前所未有的温州民间资本“乾坤大挪移”即将这一平台中上演。
“天时地利人和”已具备
“其实早在2003年,温州市政府就在考虑如何将数千亿民间资本导入政府所希望的轨道上去,但苦于一直找不到出路。直到今年,成立民间资本投资服务中心的各方面条件才真正成熟。”温州市政协委员、温州市经济建设规划院院长王钢上周对本报记者说。
这些“条件”其实可概括为天时、地利、人和三方面。其中,天时方面,“去年下半年起,我们就开始关注国家的4万亿投资逐渐退出后,民间资本如何进去的问题。对经济复苏来说,政府投资只是撬动,民间投资才应该成为主力。”王钢说。
在他看来,数以千亿计的温州民间资本恰恰可以充当这股力量,尤其是温州本地正处在产业调整、升级的关口,一旦温州民间游资在一个合适的平台上集聚并接受政府的引导,则将更加规范、顺畅地进入基础设施建设、金融服务、社会事业等领域,促进资本与企业、资本与项目、资本与传统产业提升、资本与企业重组兼并、资本与外部战略资本的紧密对接,从而加速温州的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
而在地利方面,体量庞大的温州民间资本去年开始向温州本地回流则为中心的搭建创造了前所未有的便利条件。
3300亿民资回流温州“蛰伏”
来自温州银监局的数据显示,截至2009年12月28日,温州市金融机构本外币存款余额5172.76亿元,比年初新增910.15亿元。而2008年4月末,该数字仅为1851.09亿元。这意味着在短短一年多时间内,有3300多亿温州民间资本从原先在温州以外流动的状态转为回流到温州本地“蛰伏”。
显然,这成为温州民间资本投资服务中心得以存在的资本基础和地域前提。
另一方面,这种温州民间资本回流态势的背后,其实折射出过去一年来在外温商屡遭挫折的现实,而后者形成了政府打造中心的“人和”氛围。
“很多温商在外投资的项目没有经过专家论证,由此出现一些非理性的投资。”温州市发改委副研究员姜洪新向本报记者表示,去年开始的山西煤改令“炒煤”温商损失惨重就是一个教训。
不仅如此,去年12月迪拜债务危机的爆发与今年初俄罗斯销毁华商货物都让大量温州民间资本瞬间蒸发。这一系列惨痛教训促使温商越来越渴望有一个专业平台来管理、规范民间资本的运作,中心由此应运而生。
拒绝房地产 鼓励新能源
本报记者随后从温州民间投资服务中心筹备处了解到,该中心由浙江省民营投资企业联合会、温州经济师协会、温州市企业家协会共同发起组建,采用会员制,会员单位包括各类投融资机构(或投资人)、企业、创业者、各类中介服务机构等。
中心创始人之一——温州市政协委员、浙江省民营投资企业联合会会长黄伟建告诉本报记者,该中心的建立将集中发布供需双方信息,使“资本与项目”通过这个服务平台成功对接。通过市场化的规范操作,中心将推进温州企业的重组兼并,做大做强行业龙头企业,促进中小企业在产业链、价值链分工中的专业化水平。同时,通过加强民间资本运作的集中度,可方便政府通过这一平台适时监管,有效防范地方金融风险。
对于外界质疑中心会否成为新的温州民资财团一事,姜洪新强调,中心只是个平台,只是“为资本找项目,为项目找资本”的媒介,具有很深的政府背景,和中瑞财团那类由民营企业组成的财团有着本质区别。
“中心是有公信力的,是政府牵头来做的,但注册资金目前仍是由协会动员成员企业出资。” 姜洪新说,“中心的性质属于事业单位,以服务为主,不会自己出钱搞项目。”
他同时也否认了舆论关于此举是温州市政府欲“招安”、“收编”民间资本的说法,“政府一直希望民间资本进入所希望的渠道,但后者过去并不领情。另一方面,在一些领域,民间资本也无从进入。我们只是希望政府能够在城市建设等‘非禁即入’的领域中拿出一块,让民间资本可以一展所长”。
在采访中,姜洪新特别向本报记者强调,中心引导民间资本投向的产业中“绝不考虑房地产”,而且会尽量规避“爆炒项目”。
据他透露,中心希望民间资本投向的领域包括新能源、生物医药、现代服务业、基础设施建设、文化创意产业等,此外也可能涉及资源类投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