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 1:头版
  • 2:两会特别报道
  • 3:两会特别报道
  • 4:两会特别报道
  • 5:财经海外
  • 6:财经新闻
  • 7:观点·专栏
  • 8:公 司
  • 9:公司纵深
  • 10:公司·价值
  • 11:调查·市场
  • 12:车产业
  • A1:市 场
  • A2:市场新闻
  • A3:机构动向
  • A4:资金观潮
  • A5:市场趋势
  • A6:市场评弹
  • A7:数据说话
  • A8:市场纵横
  • B1:披 露
  • B4:数据
  • B5:信息披露
  • B6:信息披露
  • B7:信息披露
  • B8:信息披露
  • B9:信息披露
  • B10:信息披露
  • B11:信息披露
  • B12:信息披露
  • B13:信息披露
  • B14:信息披露
  • B15:信息披露
  • B16:信息披露
  • B17:信息披露
  • B18:信息披露
  • B19:信息披露
  • B20:信息披露
  • B21:信息披露
  • B22:信息披露
  • B23:信息披露
  • B24:信息披露
  • B25:信息披露
  • B26:信息披露
  • B27:信息披露
  • B28:信息披露
  • B29:信息披露
  • B30:信息披露
  • B31:信息披露
  • B32:信息披露
  • B33:信息披露
  • B34:信息披露
  • B35:信息披露
  • B36:信息披露
  • B37:信息披露
  • B38:信息披露
  • B39:信息披露
  • B40:信息披露
  • B41:信息披露
  • B42:信息披露
  • B43:信息披露
  • B44:信息披露
  • B45:信息披露
  • B46:信息披露
  • B47:信息披露
  • B48:信息披露
  • B49:信息披露
  • B50:信息披露
  • B51:信息披露
  • B52:信息披露
  • B53:信息披露
  • B54:信息披露
  • B55:信息披露
  • B56:信息披露
  • 先别急着“骂”高盛
  • 靠什么实现“高增长低通胀”目标
  • 单靠存量扩张
    银行依然还是跛脚
  • 金融大鳄涉嫌做空欧元
  • 通缩怪圈缠绕日本
  • 高估通胀威胁缺乏事实依据
  •  
    2010年3月5日   按日期查找
    7版:观点·专栏 上一版  下一版
     
     
     
       | 7版:观点·专栏
    先别急着“骂”高盛
    靠什么实现“高增长低通胀”目标
    单靠存量扩张
    银行依然还是跛脚
    金融大鳄涉嫌做空欧元
    通缩怪圈缠绕日本
    高估通胀威胁缺乏事实依据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 > >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400-820-0277) 。
     
    稿件搜索: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单靠存量扩张
    银行依然还是跛脚
    2010-03-05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谭浩俊

      ⊙谭浩俊

      

      当下一个值得关注的现象是,无论是国有商业银行还是股份制商业银行,都在积极谋求融资,以扩充资本金、提高资本充足率,避免可能出现的金融风险。而多数银行都把眼睛盯住了证券市场,力图通过市场增发,达到快速融资的目的。

      不过,按照目前各银行提供的融资计划,规模都高达几百亿。这样的融资规模,对市场的冲击不言而喻。如果这么多家银行都把手直接伸到证券市场,显然不利于证券市场的健康发展,不利于股民对证券市场的信心提升。

      但是去年信贷资金天量投放的现实又告诉我们,如果银行不通过融资补充资本金,维护较高的资本充足率,不仅难以满足实体经济对信贷资金的需求,而且可能会引发银行的信贷风险。因此,以什么样的方式融资,融多少资,就成了摆在各银行面前的一道难题,也成了监管部门必须处理好的一道难题。

      据了解,为了妥善解决银行资本充足率不足的问题,也为了避免直接融资对市场产生冲击,监管层将调控银行再融资的方式和额度,而调控的倾向是发债和非公开定向增发。

      相对于向市场直接融资,发债和非公开定向增发,无疑对市场的影响要小得多,最起码眼前不会对市场产生明显冲击。但是,此举能否有效避免银行风险,实现银行健康发展,也值得细加分析与研究。

      无论采用何种融资方式,对银行来说,都是做的存量扩张的文章,也就是通过资本充足率的扩大、存贷款规模的扩大,稀释银行不良贷款率。而银行的坏账损失并没有减少,甚至还在增加。要想继续满足银行资本充足率不出现明显下降,不良贷款率不明显上升,最终还是要依靠融资来解决。如此,就有可能形成恶性循环,不仅不能增强银行的风险防范能力,反而会进一步削弱银行的管理水平,形成社会资源的巨大浪费。

      目前多数银行,特别是国有商业银行都普遍存在着信贷结构严重不合理的问题,尤其是去年的信贷投放,大量信贷资金都流向了政府融资平台、房地产业和产能严重过剩行业。相反,实体经济获得的信贷支持却十分有限。目前地方政府的负债规模居高不下,其中,多数都是通过政府融资平台获得的银行贷款。随着经济复苏步伐的加快,政府投资将逐步减少、逐步退出。这就意味着,被银行违规贷放给产能严重过剩行业的资金,要么通过继续放贷使得信贷结构愈发失衡,要么出现信贷风险。

      这才是问题的症结所在。

      如果任凭银行单纯依靠存量扩张的方式筹集资金补充资本金,而不想方设法改善信贷结构,迫使地方政府融资平台通过土地上市交易、地方财政投入、政府发债等方式筹集还贷资金,降低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贷款规模和比例,那么,银行的坏账损失将在不长的时间内迅速扩大,资本充足率将进一步下降,银行的风险也将明显加大。

      所以,监管部门在同意银行通过融资扩充资本金、提高抗风险能力的同时,还需严格监督银行改善信贷结构、减少可能出现的坏账损失、提高实体经济占信贷资金中的比重,这比依靠存量扩张来避免风险更为重要。只有将存量扩张与结构调整结合起来,共同作用、齐头并进,银行才能真正减少风险、健康发展,才能对经济提供更大的支撑和支持。

      (作者单位:江苏省镇江市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