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资行市场份额下滑
趋势还是短暂休憩?
“狼来了”?!这句话或许可以用来形容多年前外资行开始大规模入驻中国时,中资行所潜藏的担忧情绪。
然而,时过境迁,如今的外资行已退却了极富张力的华丽外衣,并且带着市场份额下滑的尴尬,放慢了在华进取的步伐。
2008年,在华外资行所占市场份额在持续几年的增长之后,首度出现下降,由2007年的2.38%下降为2.16%。2009年,外资行更以18亿的人民币新增贷款额度,与全部金融机构新增人民币贷款9.59万亿的规模形成巨大反差。
金融危机、中资行迅猛的发展态势,还有或明或隐的发展掣肘,以及外资行自身的经营策略都成为其颓势的注脚。
那么,“外资行”在内地市场的退却是一种趋势,还是仅仅是危机时的一次短暂休憩?
⊙记者 周鹏峰 ○编辑 陈羽 颜剑
市场份额萎缩
外资行的颓势可以说出乎意料。
“我印象中的外资行市场份额一直在上升。”一银行业专家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不无惊讶地表示。
自1979年第一家外资金融机构——日本输出入银行经批准进入北京设立代表处之后,外资行在华业务的拓展可谓稳步前进,甚至在2006年下半年,中信嘉华银行在中国银行业市场报告中指出,今后5年,外资银行在内地银行业的直接及间接市场份额将分别扩大至4%、25%。即至2011年底,外资行占中国银行业总市场份额将可达近30%。
这份报告的一个背景是,以总资产这一指标计,在华外资金融机构所占市场份额持续几年的稳步增长。据银监会2007年与2008年年报显示,在华外资行资产占银行业金融机构总资产比重在2007年之前呈现持续稳定的增长,由2003年的1.5%提高至2007年的2.38%,短暂的5年里,在华外资行总资产增长了近两倍。
但2008年突如其来的金融危机,以及2009年中资行信贷资产的突飞猛进等因素,改写了这一稳步上升的势头。在华外资行资产占银行业金融机构总资产比重也随之由2007年的2.38%下降至2008年的2.16%。
仅就人民币新增贷款这一指标而言,据央行货币政策执行报告显示,2007年在华外资行人民币新增贷款达到1704亿元的历史新高,同期全部金融机构人民币新增贷款额度总计为3.6万亿;2008年,外资行人民币新增贷款额度则急转直下至628亿元,同比少增1076亿元,同期全部金融机构新增人民币贷款为4.9万亿。
2009年,在华外资行的经营境地更不乐观。央行货币政策执行报告显示,2009年外资金融机构新增人民币贷款仅为18亿元,反差反差的则是,全部金融机构人民币新增贷款高达9.59万亿。
据一权威人士对本报记者透露,在中资金融机构备受资本充足率掣肘的2009年,在华外资法人银行资本充足率则由2008年的18.45%提高至2009年年末的21.22%,高于目前银监会对中小银行资本充足率10%的底线一倍多。多位业内人士对记者称,这意味着2009年,在华外资行业务并没有得到有效的开拓。
尤为值得一提的是,2009年前三季度,外资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新增额为负65亿元,同比多增额为负915亿元。而年末外资金融机构新增人民币贷款由负转正的一个背景则是,自当年下半年开始,监管层开始警示中资行信贷猛增背后的风险,有意控制中资行信贷的投放,外资行才也得以缓解极为被动的局面。
一外资行人士不无戏谑地称,外资行得看中资行“脸色”。一股份制银行东部某地分行人士也对记者称,虽然外资行在一些特定业务方面确实具有优势,但总体而言,其竞争力在其所在城市仍可忽略不计。据其称,在该地目前已有汇丰与东亚银行的进驻,渣打银行也正筹备进入该地。
金融危机之殇
对于外资行市场份额的下降,某地一主管引入外资行工作的政府官员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外资行在华经营需要接受中国监管层以及母行的双重监管,相比中资行掣肘更多。且外资行并不求迅速做大资产,而是先了解市场,然后才能力求做大。但2008年金融危机导致在华外资行母行遭遇重创,无暇顾及在中国分支机构的发展,甚至出售在华分支机构,相对应中资行受影响较小,其市场份额自然下降。
此前市场一直盛传,接受英国政府纾困的苏格兰皇家银行(RBS)正大刀阔斧进行整顿,计划出售亚洲地区的资产,包括印度、中国和马来西亚等地的零售和商银业务,借此筹资30亿英镑(约47.9亿美元)。
出售资产仅是收缩的一种方式。兴业银行资深经济学家鲁政委认为,2008年爆发的金融危机也让外资行风险控制更加严厉,对华业务的开拓变得缩手缩脚。
永亨银行(中国)行长何国浩也告诉本报记者,“收缩”成为众多遭遇金融危机重创的外资机构的全球性举措,贷款趋于保守。
据美国《华尔街日报》发布的分析报告显示,美国15家大型银行所持贷款总额2009年第二季度下降2.8%,4月和5月超过一半贷出量来自贷款再融资和贷款展期,而非新发放贷款,银行毫不掩饰惜贷情绪。彭博的数据则显示,美国银行、JP摩根以及花旗银行等,2009年曾经在一周之内削减了1.5万亿美元的信贷额度。
与惜贷相对应的则是,贷款需求也在萎缩。由于外资行在华客户构成中,进出口商占是其主要客户群体之一,因此东莞一公司高层何力(化名)认为,外资行市场份额下降与外贸形势不好也有一定关系。
据海关统计,受金融危机等因素影响,2009年我国对外贸易累计进出口总值为22072.7亿美元,比2008年(下同)下降13.9%。其中,中欧双边贸易总值3640.9亿美元,下降14.5%;中美双边贸易总值为2982.6亿美元,下降10.6%;中日双边贸易总值为2288.5亿美元,同比下降14.2%。
另据何力称,受出口形势不好的影响,目前内地出口转内销的企业也在增多,这些转内销的企业有了明确的交税记录之后,在中资行争取信用额度也变得容易,也在一定程度上抢占了外资行的市场份额。
与此同时,金融危机让很多外资行遭遇到前所未有的信誉危机,很多原本在外资行做理财的企业客户与高端个人客户,也将资产及业务转移到了中资行。
外资行市场份额下降的另一个原因无疑与中资行2009年信贷资产的迅猛扩张有很大关系。
上述政府官员与何国浩均表示,2009年,为刺激经济发展,中国政府推出了积极的财政政策与宽松的货币政策,中国银行业信贷资产也借此迅猛扩张,给外资行带来很大压力。
由于刺激政策中,政府项目占主导,中资行因此占据了主导地位,外资行参与不太多。也因此,不难理解在中资行信贷猛增的形势下,外资金融机构人民币新增贷款在2009年前三季度持续出现负增长。
何国浩表示,由于中资行相比外资行与政府的关系更密切,这是先天优势,政府也倾向于选择中资行。实际上,外资行基本上没有很积极地介入政府项目的信贷投入。
另一股份制银行人士则对记者表示,除了这种先天优势之外,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存在的诸多不规范之处,也与外资行的指标要求存在一定差距,因此,外资行参与的积极性也不高。
存贷比之限
但危机并不是外资行攻势放缓的全部原因。
何国浩称,以前监管层会对外资行在华设立分行很严格,但现在都在逐步放宽,中外资行之间并无多大区别。但目前外资行与中资行面临的同一限制,即按照我国《商业银行法》的规定,存贷比不应超过75%,对于习惯不受限的外资行而言,则是一个较大的制约。
银监会于2006年11月发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外资银行管理条例实施细则》,并就相关问题作了公告。公告显示,外国银行分行改制的由其总行单独出资的外商独资银行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外资银行管理条例》施行前设立的外商独资银行、中外合资银行应当于2011年12月31日前达到“贷款余额与存款余额的比例不得超过75%”的规定。
对于中资行而言,这是一贯遵守的规则,但对于升级为法人银行的在华外资行而言,则标志着自由放任的结束。
何国浩说,在外资行成立法人银行之前,分行可以借助母行资金拓展业务,且外资金融机构在华分行并不受75%存贷比之限,均能有多少贷款可做就做多少,贷款余额远远高于存款额度,因此,一时间,外资行很难调整至监管要求标准。
在吸纳存款的能力没有得到有效提高的前提下,为达到监管要求,控制贷款额度的增长自然成为外资法人银行的可选策略之一,这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外资行在华业务的拓展。
据银监会2008年报显示,截至2008年底,在华外资金融机构资产总额1.3万亿元,同比增长7.37%;各项贷款余额7305亿元,同比增长5.09%;各项存款余额5974亿元,同比增长34.82%。
由上可见,外资行在加大吸纳存款力度的同时,贷款增长则相对放缓。但由上数据可测算,截至2008年底,在华外资行金融机构存贷比平均仍高达122%,远高于75%的存贷比之限。
而据韩国友利银行披露的信息显示,截至2009年第三季度,该银行的存贷比仍高达149%;东亚银行(中国)2009存款增速达28%,远高于贷款增长的4.7%,但其贷存比率仍高达96%,与75%的目标仍有一段距离。
据报道,目前达标的外资行仅有汇丰等少数一两家,大部分外资行仍在朝75%的目标努力奋斗。星展香港及中国内地零售银行业务总监王洁凤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曾表示,为加强吸纳存款的能力,今年内地将聘请逾100名前线员工,希望提升存款总额1至2倍。据王洁凤介绍,去年星展中国零售存款结余额已按年倍增,其整体贷存比率仍高于100%,今年将积极吸纳存款,务求在2011年底前达至银监会75%的要求。
不过,何国浩对外资行能否如期达到监管要求并不乐观,他认为,比较多的在华外资行在2011年末,仍很难将存贷比下降至75%,也因此,他预计到2011年底,外资行贷款规模都不能太大,因为网点限制,外资行吸收存款能力较弱。
鲁政委也认为,就2008年的数据来看,外资行要在2011年底达标,任务艰巨。
本土化之忧
如果说75%的存贷比之限,仍可视为一些客观的阻碍发展因素,但外资行在华长达30多年的发展,仍然本土化不足,则是其发展受限的自身经营性因素。
某在华外资行高层私底下也不无抱怨,外资行寄希望于中国内地企业的国际化,然后拓展业务,但这种希望仅是一厢情愿,外资行业也因此失去了本土化的机会,
仅就客户结构而言,何国浩告诉记者,包括欧美、日本的在华金融机构,基本客户也均为本国企业在华机构,并没有太积极地去开拓中资企业客户。
与此同时,何国浩也不讳言,虽然港资银行相比欧美等国银行在内地业务的开拓更具有文化与沟通的优势,但永亨中国目前目标客户定位也仍为港、澳群体,且目前港澳客户占其所在客户比重超过50%。他表示,其他在内地外资金融机构客户机构基本类似。
永亨银行1991年在内地设立首家办事处,并于1993年在深圳设立分行,2007年6月成立法人银行,目前在内地有深圳、广州、珠海、上海四个分行。何国浩表示,永亨经营策略相对保守,也是寄希望在内地站稳了脚跟,再积极拓展内地客户。
对内地客户开拓的不积极是外资行本土化努力不足的表现之一,在华外资行也因此丧失了很大的市场机会。尤其多以进出口商为主导客户的外资行,在外贸形势逆转的形势下,也容易受到更多的牵制,2009年,在华外资行的发展或是很好的一个案例。
而仍以外资行母行理念来经营在华业务也是发展受制约的一大因素,何力对记者表示,目前,其贷款主要来源于中资行,之所以选择中资行,主要是因为双方合作时间长,容易沟通,相互也容易取得信任,合作方便,且合作银行也经常给予较大优惠。
但与外资行的沟通则更多一些障碍。尽管外资行很多业务人员都是中方人员,但他表示,外资行决策层观念则与内地企业不一致,对内地企业也缺乏足够的理解。而就他的体会来看,外资行与中资行所递交的服务方案并无多大差异,且表示,内地银行也在开始创新,提高服务质量。
据其称,以前花旗、星展也曾是该公司的合作银行,但后来,所有的合作都转至中资行。他说,按理说,与花旗的沟通可能是一个问题,但与新加坡星展银行的沟通并没有太多的障碍。但外资行由于网点及人员少,对企业客户很难做到有效监管,与企业客户之间很难建立起牢固的信任纽带,星展银行亦然。
而中资行借助网点及人员优势,甚至分支机构直接开设到镇级区域,能与企业客户保持密切的联系,互相之间也容易取得信任,建立感情。这些对外资行而言,都是难以企及的优势。
上述股份制银行人士也对记者表示,外资行相对缺乏灵活性和人情味,且对企业缺乏了解。他说,尽管外资行更为先进,并有更为先进的风险管控体系,比如首先要求企业客户要有完善的公司治理结构,然后才看行业发展前景及企业自身发展境况,这些都是他们长期发展的经验积累,但他认为,这一指标对于目前的中国企业而言,或许并不适用。
步伐放缓或是短暂休憩
悲观的发展前景或许仍要持续一段时间。
据普华永道在2009年4月至5月在北京、上海、香港和深圳四地对41家在华外资银行进行的访谈调查显示,仅有少部分银行认为它们的市场份额将在2009年有所增加,而在2008年,近75%的外资银行预计在中国内地的市场份额会出现增长。受访的外资银行看淡其在中国内地市场份额前景的原因包括,来自本地银行的强有力的竞争、经济因素、运营环境的差异以及交易额的下降等。
不过,调查也显示,在未来3年中,各家外资银行仍表现出扩大其在华影响力和参与活动的浓厚兴趣,表达了对中国更加坚定的信心,且外资行对2012年还是保持了乐观的预期。
鲁政委也认为,目前外资行市场份额的下降应该是一个短暂的调整,毕竟2008、2009年的形势不常见,外资行市场份额未来还是可能重拾升势。
据他分析称,依据历史经验来看,每次经济过热、信贷紧缩时期,对外资行而言都是扩张的机会,因为外资行规模较小,常游离于管制之外,比如,监管层从未对外资行发过定向央票,对信贷额度的管控,外资行似乎也置身事外。
另外,在华外资行吸纳存款的渠道也在逐渐增多,存贷比之限也能得到缓解。鲁政委说,如果不考虑2008年与2009年这两个特殊的年份,实际上2006年银监会发布的《外资银行管理条例》,已允许其吸收我国境内公民100万元人民币以上定期存款,这对其存款的扩张颇有益。鲁政委还表示,今后外资行也可以在内地发行人民币债券,募集资金,今后国际板开通之后,还可以在内地上市。
另外,危机过后,外资行对风险的把控也会适当放松。鲁政委认为,这些都是在华外资行重拾升势的因素。
上述政府官员也认为外资行市场份额下降这一局面仅是危机时期的短暂调整,还要看外资行长期在华发展的态势。
不过对于2010年外资行的发展前景预测,记者采访的业内人士则普遍并不太乐观。
中央财经大学银行业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即认为,长期来看,2008年至2009年是外资行发展的低潮期,随着中国经济的回暖,在华外资行市场份额会重新增加,但今年外资行仍处于调整期,很难有很大的增长,因为母行仍处于调整期,信心不足,对风险控制更为审慎。
何国浩也不无悲观地预计,2009年、2010年外资行所占市场份额还会持续下降。
交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连平则认为,外资行整体处于发展的低潮期,今年外资行的情势或有所回升,但回升步伐也不会太快。
在华外资银行业营业机构数与资产情况(2003-2008年)
项目年份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2008
营业性机构数 192 188 207 224 274 311
(含支行数)
资产 4159 5823 7155 9279 12525 13488
占银行业金融机构总资产比 1.50 1.84 1.91 2.11 2.38 2.16
(含法人机构总行、分行和附属机构,外资行分行) 来源:银监会2007与2008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