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展趋势仍有强劲支撑
我们认为,未来经济持续增长的动能仍在。这些基本动能包括:以市场化为导向的改革和开放仍然在深入,制度红利还有巨大的进一步释放空间;数量意义上的人口红利正接近拐点,但政府尤其是家庭多年来持续在教育方面的巨大投入,使得质量意义上的人口红利仍然可以期待;城镇化、消费升级、产业升级等推动中国经济高速发展;全球经济格局出现巨大调整,但并非意味着全球化红利的终结,相反预示着将进入到一个新的阶段。
与此同时,中国经济的结构性矛盾正在得到缓解。这包括:随着人均财富的积累、供给改善和基础设施改善,政府再分配调节力度的加大,居民消费倾向出现具有拐点意味的变化;在中国仍处于积累为主的发展阶段的背景下,政府采取了有利于结构转型的反周期措施——2009年推动投资增速提高的主要是铁路道路、电力水利、教育医疗等方面的投资,而采掘制造、房地产领域的投资增速则走低;欧美的衰退使得全球资源环境出现相对宽松时间窗口,支撑了中国内需扩张调整需求结构。
乐观但不忽视挑战
中国的市场化改革越来越只剩下一些“硬骨头”。如何在现有的股份制改革、国有资本监管体制改革、资本市场制度改革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国有控股企业公司治理的有效性、进一步激发国有控股企业的活力?如何进一步优化监管方式、放宽市场准入、打破行政垄断,激发非国有企业以及创业者的活力?财政货币体系的改革也越来越接近一个新的关键点。财政方面,迫切需要进一步改进预算体制和税收体制,提高预算的完整性、有效性、透明度,提高税收调节收入分配的作用;货币方面,迫切需要进一步推动汇率和利率市场化,进而推进整个金融体系和货币调控体系的市场化。地方政府行为模式的转变也日益迫切。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以经济增速挂帅的单一目标模式,日益迫切需要转变为兼顾经济、民生、环境的多目标模式,这意味着广泛的改革。
保持开放是关键
我们认为,中国崛起的核心条件就是保持开放,包括对内和对外的开放。当今的中国是一个迎接开放的中国。在国内,个人自由和民主法治正在不断加强,在国外,贸易、资本、人员交流规模不断扩大,并由此带来信息、知识、观念上的巨大交流。展望未来,我们认为中国开放的姿态只会更加坚定、深入,品尝到开放甜头的中国人必将要求更多的开放。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取得一系列举世瞩目的发展成果,但其真正的成功,在于中国在转变过程之中对改革、稳定、发展关系的正确把握。当然,换个角度而言,这种妥协中求突破,突破中求稳定的模式会带来很多遗留问题、负面影响和矛盾积累。但是,只要中国社会进一步变中求进的决心仍然坚定、共识不断加强,这些问题都有望逐步解决。
(作者系华安基金管理公司首席宏观分析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