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几年,常听许多同仁聊,基金投资的一条重要原则是“有所为有所不为”,也就是在投资中不能什么都想做,要想获得超常的发挥,就必须扬弃许多。想来也十分有道理。
研究出身的基金经理们的确是这么实践的,他们在一定程度上淡化了时机选择,如无重大事件,则尽可能避免仓位的频繁变动,而将主要精力放在擅长的个股精选和行业配置上,来试图超越同业和指数。
在这种理念指导下,2009年基金业绩表现如何呢?根据统计,2009年指数基金平均业绩为90.97%,而股票基金平均业绩仅为70%多一点;2009年指数基金第一名收益为116.63%,而股票基金第一名则略低一些,为116.16%。众所周知,指数基金是“靠天吃饭”的产品,它们的运行好像是不太需要基金经理“有所为有所不为”,但结果恰恰是其获得了最好的回报。这倒是印证了老子在《道德经》中阐述的核心理念:“道常无为而无不为”。
同样的状况也在海外基金上演。从中长期来看,指数基金超过大多数积极管理的共同基金。这方面的实证和数据不胜枚举,如美国vanguard基金集团的创始人约翰·C.鲍格尔在他的很多著作中用大量的数据雄辩地说明:大部分基金在长期中是跑输大市的。连著名的邓普顿基金集团创始人约翰·邓普顿爵士也认为,“战胜市场是一个很富野心的目标”。
因此,在海外,对于普通投资者而言,许多投资大师,包括前面两位,给予的建议往往是遵循“无为”原则选择市场覆盖度高的指数基金进行长期投资。
从这个角度来看,“无为而无不为”在投资管理中得到了完美的诠释,更甚至有人认为投资的最高境界是“无为”。“无为”的含义当然不是“什么都不做”,而是“不妄为、不乱为、要顺应客观规律”,只有这样才能“无不为”。
但是在投资实践中,“妄为”、“乱为”的做法并不少,比如频繁从这个股票换到那个股票、这个基金换到那个基金。殊不知在买卖的过程中,不仅会产生大量的交易费用,而这会吃掉收益的很大比重。更为糟糕的是,这种频繁交易很有可能错过数年才能遇到的一次大幅上升机会,从而出现投资回报严重缩水的情形。
因此,顺应客观规律,认识自己,不妄为、不乱为,是投资中长期制胜的前提。如何做到“无为”呢?首先要认清客观规律也就是中国证券市场的发展趋势。
指数化投资得以在中国证券市场中迅速崛起,成为资产管理业中一股新的发展趋势,其背景正是资产管理行业日趋激烈的竞争格局:当竞争趋向激烈时,大量研究员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勤奋搜集重要信息后进行加工提炼,并快速有效地反映到市场中,其结果就是主动投资者越来越难于获取超额收益,指数化投资应运而生。反之,指数化投资的兴起则会激励资产管理者更加勤奋的研究和探索更多的不同盈利模式,努力提高主动管理的业绩表现。由此,我们清晰认识到这两者的逻辑关系:指数投资是以主动投资高速发展为前提,反过来促进了主动投资的进一步发展。因此,2009年指数基金的大发展可以说是中国资产管理业激烈竞争阶段下的一种必然。
虽然经过了20多年的发展,但中国证券市场的效率和开放度显然有进一步提升的空间,考虑到中国理财市场的规模,我国基金业无疑将有长足的发展,占中国证券市场的比重也必将迅速提高,而超越指数的可能性也会相应下降。同时,从长期看,股票市场的回报根基于经济增长和企业盈利。作为最具成长性的新兴市场,中国股票市场仍然是全球最具吸引力的市场之一。由此推理,目前我们可以预知的是,中国指数基金的业绩优势必将在未来进一步体现,而2009年的表现只不过是序幕而已,一切才刚刚开始。
因此,海外成熟市场的发展规律在新兴的中国市场将再一次呈现。那么,参考投资大师们的建议,在现在和未来的中国证券市场采取“无为原则”长期投资“市场覆盖度高的指数基金”,不频繁交易,在我看来也是具有高度竞争优势的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