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 1:头版
  • 2:焦点
  • 3:焦点
  • 4:两会特别报道
  • 5:两会特别报道
  • 6:财经新闻
  • 7:财经海外
  • 8:信息披露
  • 9:信息披露
  • 10:观点·专栏
  • 11:调查·市场
  • 12:车产业
  • 13:公 司
  • 14:公司纵深
  • 15:公司前沿
  • 16:公司·价值
  • A1:市 场
  • A2:市场新闻
  • A3:机构动向
  • A4:资金观潮
  • A5:市场趋势
  • A6:市场评弹
  • A7:市场纵横
  • A8:数据说话
  • B1:披 露
  • B4:信息披露
  • B5:信息披露
  • B6:信息披露
  • B7:信息披露
  • B8:信息披露
  • B9:信息披露
  • B10:信息披露
  • B11:信息披露
  • B12:信息披露
  • B13:信息披露
  • B14:信息披露
  • B15:信息披露
  • B16:信息披露
  • B17:信息披露
  • B18:信息披露
  • B19:信息披露
  • B20:信息披露
  • B21:信息披露
  • B22:
  • B23:信息披露
  • B24:信息披露
  • B25:信息披露
  • B26:信息披露
  • B27:信息披露
  • B28:信息披露
  • B29:信息披露
  • B30:信息披露
  • B31:信息披露
  • B32:信息披露
  • B33:信息披露
  • B34:信息披露
  • B35:信息披露
  • B36:信息披露
  • B37:信息披露
  • B38:信息披露
  • B39:信息披露
  • B40:信息披露
  • B41:信息披露
  • B42:信息披露
  • B43:信息披露
  • B44:信息披露
  • B45:信息披露
  • B46:信息披露
  • B47:信息披露
  • B48:信息披露
  • 第N+1种走法
  • 扩大直接融资是调结构重要一环
  • 社保缴费比例太高了
  • 央行加息与否,不能仅盯CPI
  • 民企融资难的根本解决之道
  • 两会议题
    渴求正常行政问责渠道
  •  
    2010年3月12日   按日期查找
    10版:观点·专栏 上一版  下一版
     
     
     
       | 10版:观点·专栏
    第N+1种走法
    扩大直接融资是调结构重要一环
    社保缴费比例太高了
    央行加息与否,不能仅盯CPI
    民企融资难的根本解决之道
    两会议题
    渴求正常行政问责渠道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 > >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400-820-0277) 。
     
    稿件搜索: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第N+1种走法
    2010-03-12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周洛华

      周洛华

      2月CPI数据公布之后,大家面对同比增长2.7%的物价涨幅,纷纷展开各种猜测。有人致电,询问对行情走势的看法。感谢大家还记得我,其实我已有一阵子不太参与资本市场的事情了。我曾因为在上海证券报上发表过“九论通胀无牛市”的系列专栏文章,受到许多批评,大部分人认为通胀无牛市是谬论,少部分认为严重通胀无牛市,温和通胀促进牛市,更少部分的人认为这句话其实是弗里德曼早就说过了的。尽管大多数人要么不承认通胀无牛市,要么不承认这是我首先提出的观点,但是当他们面对行情出现分歧判断时,还是打电话给我,而不是弗里德曼。

      而我此刻在国内长途电话的这一端却忙着其他杂七杂八的,与资本市场毫无关联的事情,对于当年的那场争论,早就淡漠了。回国这些年,我实现了个人职业生涯中“增长方式的重大转变”。我记得曾满怀热情地讨论国家的货币政策,并积极建言献策,而我现在更像是一宅男,更多关心的是老婆孩子和超市物价。

      有人说通货膨胀就此来临,我们将不断加息以应对通货膨胀。我说我不知道通货膨胀是否就此来临,如果通胀来临的话,在我国目前的货币发行机制和汇率形成机制(两者在我看来有些同义反复)的条件下,加息只能进一步促进通货膨胀的势头,详细情况请参见我在2004年为上海证券报写的《加息推高房价》。从过去的历史经验来看,我感觉中央政府可能不会动用汇率手段来抑制通货膨胀,即便是加息这样的措施,也可能会非常慎重。当然,政府并非面对通货膨胀无所作为,动用舆论工具,帮助大家降低通货膨胀的预期,可能就是一个比较好的办法。我只是感觉,如果出现这种情况的话,股市可能重复上次通胀无牛市的走势。

      另外有人对我说,其实目前的通货膨胀是暂时的假象,我国存在严重的产能过剩,大量基础设施投资高峰过去之后,会有更严重的产能过剩,因此,短期的物价上涨,和长期的物价下跌是同时存在的两种可能性。高人啊!我每次听到这些话,我都佩服对方把辩证法学得这么好。好吧,我们要么坐等通货膨胀慢慢演变成为通货紧缩,要么采取些措施去促使物价尽快下降。我之前已经撰文提出,此刻不能继续汇率改革,人民币现在升值可能将使得我们金融改革的成果前功尽弃,并有可能迫使央行再次用印钞票的办法来给金融机构填补坏账。现在要对付通货膨胀只有一个办法,就是大规模减税,并压缩政府行政开支。出现通货膨胀的根源是市场机制失效,不能鼓励大家通过提高劳动生产率来实现效益增长,而是鼓励大家囤积物资和持有房产来实现账面收益。我们要回到正常的市场机制上去,就必须把市场本身固有的机制发挥出来。政府税收在过去8年中增长5倍,开支也相应增加,而被挤占了的民间消费的空间应该得到释放,这也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重要内容。如果大家看到政府在转变职能,减税并压缩开支,让人民更多地获得保障和福利,那就将对应着中国股市漫长的牛市的开始。

      不过无论股市出现怎么样的走法,都会有一批经济学家出来解释央行的相关政策,在他们嘴里,一切都是那么合乎逻辑,顺理成章。

      我记得很早以前听过一个笑话,说的是一屋子无期徒刑的囚犯,关在一起,每人讲一个笑话,大家都很高兴,但是久而久之,屋子里就只有这10个人,翻来覆去就讲这10个笑话,大家都累了。于是就学着监狱管理办法,给每个故事编一个号码,每次有人突然报出某个笑话的编号,大家就笑得前俯后仰。最终大家还是都腻味了,实在无趣,突然有一天,一个囚犯报出了“第11号”,大家又放声大笑了一场。这个故事其实讲的是,在资本市场上,当大家都没有新的外来消息的时候,会穷尽各种走势的判断,但是市场也因此陷入无可操作的平静状态。

      无论什么地方,都需要新东西,而资本市场尤甚。因此,我打算学习这位传说中囚犯的智慧,宣布股市实际走法将符合第N+1,也就是没人听说过的那种走势。如果你坚持读到文章结束,并且笑出声来,我就很高兴了。(作者系知名财经专栏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