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邱家和
刚刚过去的2009年的艺术市场,一反前两年当代艺术火爆、中国书画萎靡的现象,呈现了中国书画火爆、当代艺术低迷的情景,许多人将其归结为“经典”的回归,并以此来反证“当代”的模棱两可与不足挂齿。于是在中国社会中常见的两极对立的矛盾中,似乎又多了“经典”与“当代”的矛盾。
经典代表着传统,而以颠覆传统为宗旨的“当代”能不能最终被认可而成为传统?这却有很大的疑问,其投资“钱景”因此也就有很大的疑问。这就是许多人弃“当代”而去,转而投奔“经典”的理由。然而,事实果真如此吗?近日在西班牙瓦伦西亚现代艺术博物馆(IVAM)举办个展的蔡小松,却提供了一个反证。
在这个名为“固体时间”的个展上,他在丝绸上画中国传统的园林石(又称“赏石”),再粘合在有机玻璃上做成装置,又把这些装置叠合在一起形成中国地图的拟像。IVAM的馆长贡索爱罗女士对作品给予高度的评价,称其为中国传统艺术与当代艺术对立统一的结晶。其实,蔡小松的作品代表了中国当代艺术中一个被全球艺术圈日益关注的潮流:用中国传统文化的元素打造全新的艺术语言,表达当代的观念。
曾几何时,传统与当代、西方与东方被割裂,尤其在上世纪80年代当代艺术滥觞之际,全盘西化、颠覆传统的策略成为一时的潮流,蔡小松也一度沉溺其中,直到他有机会亲身游历、考察西方世界及其文化艺术后才急流勇退。在多年的反思、沉潜、探索中,他又回到水墨,描摹山水、赏石。不过,他用的已经是全新的语言,传统的水墨元素与技巧融入了全新的观念,成为地道的当代艺术。
其实,即便是作为文物的古代艺术家的传世珍品,也需要其具备当代性,才能在千百年后的今天保持其艺术价值、收藏价值。因此,“经典”与“当代”并不矛盾。唯一的区别是,“经典”已经有了定论,而“当代”还有不确定性。但是,从另一个角度看,“当代”的不确定性正是其魅力之所在:对于有前瞻性眼光的买家而言,关注当代享受的是发现经典的乐趣,在收藏领域,这无疑是最高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