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 1:头版
  • 2:两会特别报道
  • 3:两会特别报道
  • 4:两会特别报道
  • 5:两会特别报道
  • 6:财经要闻
  • 7:专版
  • 8:专版
  • 9:观点·专栏
  • 10:公司
  • 11:市场
  • 12:价值报告
  • 13:市场趋势
  • 14:开市大吉
  • 15:上证研究院·宏观新视野
  • 16:圆桌
  • 17:信息披露
  • 18:信息披露
  • 19:信息披露
  • 20:信息披露
  • 21:信息披露
  • 22:信息披露
  • 23:信息披露
  • 24:信息披露
  • 25:信息披露
  • 26:信息披露
  • 27:信息披露
  • 28:信息披露
  • 29:信息披露
  • 30:信息披露
  • 31:信息披露
  • 32:信息披露
  • 33:信息披露
  • 34:信息披露
  • 35:信息披露
  • 36:信息披露
  • A1:基金周刊
  • A2:基金·基金一周
  • A3:基金·焦点
  • A4:基金·基金投资
  • A5:基金·营销
  • A6:基金·投资者教育
  • A7:基金·投资者教育
  • A8:基金·封面文章
  • A10:基金·专访
  • A11:基金·海外
  • A12:基金·互动
  • A13:基金·晨星排行榜
  • A14:理财·热点
  • A15:理财·案例
  • A16:基金·对话
  • 记者感言:团队力量无坚不摧
  • 中国态度将影响全球贸易与投资市场走向
  •  
    2010年3月15日   按日期查找
    3版:两会特别报道 上一版  下一版
     
     
     
       | 3版:两会特别报道
    记者感言:团队力量无坚不摧
    中国态度将影响全球贸易与投资市场走向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 > >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400-820-0277) 。
     
    稿件搜索: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记者感言:团队力量无坚不摧
    2010-03-15       来源:上海证券报      
      上海证券报两会报道团上会记者合影 本报记者 史丽 摄

      我不是一个人在战斗

      本报记者 张牡霞:今年三月给了我很多的“第一”体验,工作的第一年里第一次上两会,第一次近距离接触众多部长,第一次体会到所谓的“贴身采访”……

      在两会开始之前,我一直有些惴惴不安,担心自己认不出那些财经界的大腕,担心身材矮小的我挤不进里三层外三层的包围圈,担心拿着录音笔却问不出有深度的问题。

      不过,从政协委员到会的第一天,我就发现这些担心都是多余的,因为,作为上海证券报两会报道组的一员,我拥有的不仅是自己的力量,还有强大的团队支持,而这才是真正无坚不摧的!

      

      期待高房价不再是社会之痛

      本报记者 但有为:两会期间,政协大会上有两次发言赢得了委员们数次热烈的掌声。一次是针砭形式主义,另一次则是痛斥高房价。后者在短短8分钟内赢得了2000多位委员5次经久不息的掌声。显然,高房价造成的社会问题已引起绝大部分委员的强烈共鸣。

      有必要指出的是,在记者连续五年跑两会的经历里,房价问题如此被关注还是第一次。事实上,日常生活中高房价造成的问题也并不鲜见,某种意义上甚至已成为社会之痛。期望不久的将来,蚁族和蜗居能少一点,人民也能生活得更加幸福、更有尊严。

      

      感恩给予我们历练和成长的时光

      本报记者 马婧妤:年年两会的新闻大战都有不同,15天朝七晚十的生活,兴奋、喜悦、紧张、疲惫……这些感受随着工作生活的继续会很快淡去,而专注、团结、集体、成就感……却能久驻于心。

      我们应当感恩于一切曾经用心经历,给予我们历练和成长的时光,这并肩战斗的日子,与我的伙伴们一起,每一次采访、每一个独家新闻,所有认真付出所换回来的,都足以让我们微笑并仔细回味。

      

      “上有政策,下有对策”

      本报记者 史丽:入上证报五年,五上两会,转眼间身边配合的同事一换再换,而我已渐渐成为上证报上两会的“资深记者”。在每年弥漫着“硝烟”的媒体大战中,我已能十分明白自己每时每刻该到什么位置。这是五上两会最宝贵的财富。

      今年两会采访,顶风、冒雪、挨冻。对本来就疲惫的身体来说是一种考验。财经界政府高官学会了在大会堂绕小路、避记者,对犀利的问题也打起了“太极”。但“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我用百米冲刺的速度去追周行长、端着相机在男厕所门外守候……扛着“长枪短炮”穿梭在两会报道小组成员的每个采访中,有时真恨不得自己有三头六臂。

      

      两会新闻无处不在

      本报记者 何军:虽然是一名坚守上海证券报上市公司新闻报道一线七年的老兵,但是,上两会一线却是头一次。岁数不小,但激情依旧。能与众多80后新兵一起冲锋陷阵,心中甚慰。

      这次上两会,最深刻的感受就是:两会新闻无处不在,但是,考验在于:你需要准备得非常充分,你准备得越充分,对你来说机会就越多。对于一个上会记者来说,需要具备的是涵盖了宏观经济、证券、金融、产业、公司等各个方面完备的知识储备,而这些知识都是需要日常学习积累、提前储备的。两会报道的输赢,其实在两会之前就决定了。

      

      今日之胜源于创新

      本报记者 叶勇:余之谓两会,新闻之盛宴哉!

      珍馐美味遍席可见也,惟汝嗜好何盘何碟?证券金融之于本报,若鱼翅鲍鱼,为盛宴之不可或缺矣。然日日食之,未免腻味而浊重。则公司产业价值之挖掘,若蔬菜水果,为人体之必需,亦不可偏废。荤素冷热搭配得当,好席乃成!

      报网手机有机统一,全媒体乃成!本报今日之胜,皆源创新于此哉!

      两会意义之我见

      本报记者 张欢:作为两会新闻战场上的“新兵”,我有幸亲身体验了两会新闻战的“硝烟弥漫”,也感受到两会所传达的团聚民心、凝聚民意的重要意义。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泱泱大国在崛起的过程中,确需通过两会这样的形式,为今后的发展谋划长远思路。

      

      不要再见委员眼泪

      本报记者 秦菲菲:两会期间,最大的感触,无论来自南北东西、各行各业的委员代表,言必谈房价。

      要实现居者有其所,非一时半刻、三言两语道得清明。地方的博弈、行业的利益、群体的观念,无一不需要梳理。期待两会之后,房地产调控更见成效,不要明年、后年……再见委员眼泪,再听“买不起房”成为海外学子不归的理由。

      

      难忘小片段

      本报记者 李丹丹:上会前,听数位新闻前辈描述历次两会报道激烈的竞争场景,心怀憧憬。而今长达两周的亲身体验结束,激烈归于平静,心情难以言表。以几个关键字展现两会报道的一些小片段吧:挤——焦点人物出现时,基本被记者围得水泄不通外加密不透风;跑——周小川行长在前面大步走,记者追着跑,已经成为两会的独特风景;喜——拿到独家新闻时,整个团队为之兴奋喜悦,无法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