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 1:头版
  • 2:要闻
  • 3:要闻
  • 4:焦点
  • 5:财经新闻
  • 6:观点·专栏
  • 7:公 司
  • 8:公司纵深
  • 9:公司前沿
  • 10:公司·融资
  • 11:专版
  • 12:公司巡礼
  • A1:市 场
  • A2:市场新闻
  • A3:机构动向
  • A4:资金观潮
  • A5:市场趋势
  • A6:市场评弹
  • A7:数据说话
  • A8:一周策略
  • B1:披 露
  • B4:产权信息
  • B5:信息披露
  • B6:信息披露
  • B7:信息披露
  • B8:信息披露
  • B9:信息披露
  • B10:信息披露
  • B11:信息披露
  • B12:信息披露
  • B13:信息披露
  • B14:信息披露
  • B15:信息披露
  • B16:信息披露
  • B17:信息披露
  • B18:信息披露
  • B19:信息披露
  • B20:信息披露
  • B21:信息披露
  • B22:信息披露
  • B23:信息披露
  • B24:信息披露
  • B25:信息披露
  • B26:信息披露
  • B27:信息披露
  • B28:信息披露
  • B29:信息披露
  • B30:信息披露
  • B31:信息披露
  • B32:信息披露
  • B33:信息披露
  • B34:信息披露
  • B35:信息披露
  • B36:信息披露
  • B37:信息披露
  • B38:信息披露
  • B39:信息披露
  • B40:信息披露
  • B41:信息披露
  • B42:信息披露
  • B43:信息披露
  • B44:信息披露
  • B45:信息披露
  • B46:信息披露
  • B47:信息披露
  • B48:信息披露
  • B49:信息披露
  • B50:信息披露
  • B51:信息披露
  • B52:信息披露
  • B53:信息披露
  • B54:信息披露
  • B55:信息披露
  • B56:信息披露
  • B57:信息披露
  • B58:信息披露
  • B59:信息披露
  • B60:信息披露
  • B61:信息披露
  • B62:信息披露
  • B63:信息披露
  • B64:信息披露
  • B65:信息披露
  • B66:信息披露
  • B67:信息披露
  • B68:信息披露
  • B69:信息披露
  • B70:信息披露
  • B71:信息披露
  • B72:信息披露
  • B73:信息披露
  • B74:信息披露
  • B75:信息披露
  • B76:信息披露
  • B77:信息披露
  • B78:信息披露
  • B79:信息披露
  • B80:信息披露
  • B81:信息披露
  • B82:信息披露
  • B83:信息披露
  • B84:信息披露
  • B85:信息披露
  • B86:信息披露
  • B87:信息披露
  • B88:信息披露
  • B89:信息披露
  • B90:信息披露
  • B91:信息披露
  • B92:信息披露
  • B93:信息披露
  • B94:信息披露
  • B95:信息披露
  • B96:信息披露
  • 安溪悬“赏”千万
    励茶企夺上市首单
  • 章源钨业IPO路演
    近百家机构蜂拥追捧
  • 亚太药业:
    主导产品面向基层医疗市场
  • 资源整合 借势世博 金枫酒业将愈加“醇厚”
  • 光明乳业总裁郭本恒谈发展“三部曲” 全国市场“一片光明”为时不远
  • 国际板将推动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建立
  • 中联重科工程起重机公司
    5天销售3.7亿元
  • 荣信股份
    承制尚德能源光伏逆变器
  •  
    2010年3月16日   按日期查找
    9版:公司前沿 上一版  下一版
     
     
     
       | 9版:公司前沿
    安溪悬“赏”千万
    励茶企夺上市首单
    章源钨业IPO路演
    近百家机构蜂拥追捧
    亚太药业:
    主导产品面向基层医疗市场
    资源整合 借势世博 金枫酒业将愈加“醇厚”
    光明乳业总裁郭本恒谈发展“三部曲” 全国市场“一片光明”为时不远
    国际板将推动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建立
    中联重科工程起重机公司
    5天销售3.7亿元
    荣信股份
    承制尚德能源光伏逆变器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 > >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400-820-0277) 。
     
    稿件搜索: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国际板将推动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建立
    2010-03-16       来源:上海证券报      

    ⊙国泰君安证券销售交易总部 董乐

    一、国际板加快上海国际化的步伐,推动金融中心的建立

    2009年,国务院提出将上海建设成为国际金融中心,其中总体目标包括:到2020年,基本建成与我国经济实力以及人民币国际地位相适应的国际金融中心;基本形成国内外投资者共同参与、国际化程度较高,交易、定价和信息功能齐备的多层次金融市场体系;基本形成以具有国际竞争力和行业影响力的金融机构为主体、各类金融机构共同发展的金融机构体系等。建设上海国际金融中心,是中国政府的一项国家战略。在已经成为国内金融中心的情况下,未来上海必须加快国际化步伐,推动各种国际金融资源在上海的集聚。

    (一)发达的国际金融中心均有国际化的资本市场

    2008年底全球证券交易所上市的外国公司总数已达3046家,外国上市公司股票成交金额也逐年上升,从2002年的3.7万亿美元增长到2007年9万亿美元。2008年在世界交易所联合会所的53家会员交易所中,外国上市公司数量占各交易所上市公司总数的比重超过10%的有16家,1%-10%的有13家,0-1%的有8家,还有16家交易所还没有外国上市公司。也就是说,有70%的金融市场都已经建立规模大小各异的国际股票市场。在这样的背景下,争夺国际上市公司资源,已成为全球各金融中心竞争战略的关键环节。目前,全球主要金融中心几乎都拥有国际板,特别是金融市场最发达的纽约与伦敦,均为境外上市公司最多的金融中心。

    除伦敦、纽约等全球竞争的成功者之外,一些区域性金融中心利用自身的优势,在发展国际股票市场同样取得了成功。例如新加坡凭借语言和文化上的优势大力吸引中国内地企业,建立起来一个特殊的“国际板块”。截至2008年底,新加坡上市的外国企业(主要是中国企业)已经有312家,占其全部上市公司数量的41%以上,成为亚太地区国际化程度最高的城市之一。

    (二)建立国际板有利于上海聚集更广泛的金融资源

    目前国内金融资源分布仍然较为分散,北京、深圳凭借其各自在政治以及地域上的优势,聚集了大量资金、优质人才、中介机构等金融资源。但较高的开放程度仍然是选择上海建设成为国际金融中心的重要因素。截至2008年6月底,已有375家各类外资和中外合资金融机构汇聚上海,占在沪金融机构总数的44.1%,也就是说,上海近一半的金融机构属于外资。其中,有17家外资银行总部设于上海,占全国外资法人银行的2/3。5家外资法人财产险公司将境内总部设在上海,占外资法人财产险公司总数的5/7。另外,上海一半以上的中外合资保险公司和合资基金管理公司集中在上海,还吸引了境内众多中外资银行的资金管理中心入驻。

    在目前已有的基础上,建设国际板,引入一批具备全球影响的境外企业到上交所上市,必将进一步吸引国际资金、机构投资者、投资银行、信息服务以及其他中介机构向上海集聚,也必将促进中国资本市场的各个环节向国际标准靠拢,形成围绕上交所国际板的国际性资本市场,从而推动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建设向前跨出一大步。

    (三)建立国际板有利于加快上海金融市场同国际接轨

    建设国际金融中心要求证券市场的游戏规则、交易体制、会计制度要与国际惯例接轨。如在证券上市和投资者保护方面,各国证券监管部门都趋于协同跟随证监会国际组织的监管原则和框架内容,使得各国证券监管内容与基本制度国际化;国际会计准则成为各国证券市场普遍采用的核算方法,上市公司也必须遵循公司治理的核心原则。引入境外优质公司登陆上海证券市场,有利于上海金融市场引入更多国际通行市场机制、外部监管等。

    二、国际板的推出无碍香港现有金融中心的地位

    外国公司到上交所上市不会对香港的经济和金融地位构成冲击,上交所国际板建设要影响到香港经济与金融的繁荣,除非削弱香港资本市场的上市公司资源与投资者基础。

    (一)沪、港在上市公司资源方面存在互补关系

    从上市公司资源来看,香港交易所长期以来是以成为内地企业上市及股票买卖的国际平台为主要发展战略的,目前已成为一个公认的“内地业务的国际性本土市场”,香港交易所凭借语言和文化上的优势大力吸引中国内地企业,建立起来一个特殊的“内地板块”。根据“一国两制”的法律架构,在香港上市的中国内地企业在香港交易所构成了一个特殊的企业群体,截至2008年末,中国内地上市公司市值已占香港市场的48%。而在吸引真正的外国公司的努力方面,香港交易所所获成功非常有限,其市场发展战略重点并不在外国公司,2008年末,在港交所上市的1087家上市公司中,仅10家为外国公司。因此,上交所吸引外国公司上市,根本不会影响到香港的上市资源。

    表1:香港境外公司数量占比较低

    数据来源:香港交易所,国泰君安证券。注:*包括所有其“H” 股在交易所上市的中国的内地企业;**上市公司如在海外注册及在香港和中国內地以外经营主要业务,均被视为外国公司,其于则视为本地公司。

    (二)沪、港在投资者结构方面存在互补关系

    从投资者基础来看,香港的机构投资者以外国机构为主,而上交所现在及未来都将是以本土投资者为主。2008年,香港外地投资者的交易占比达41.5%,其中机构投资者占比高达92%。外国机构投资者集聚香港,其主要目的是通过香港投资内地企业证券,而不是投资于英美等其他国家的公司股票。也正是因为如此,香港交易所吸引外国上市公司的努力始终没有获得成功。上交所发展国际板的初衷,是为境内投资者提供在境内市场投资境外公司股票的渠道,丰富境内投资者的资产组合,根本不可能冲击香港市场的投资者基础。

    表2:香港投资者中外地机构交易者占比较高

    数据来源:香港证券交易所

    因此,从融资主体和投资主体两个方面看,上交所吸引外国公司发行上市,与香港交易所发展战略的定位迥异,上交所的国际板建设并不会对香港金融市场和经济产生重大的冲击。

     200620072008
    上市公司数目9751,0481,087
    本地公司*9671,0391,077
    外地公司**8910

     200620072008
    交易所参与者本身的交易5%4%6%
    本地投资者的交易53%53%52%
    个人27%28%26%
    机构26%25%27%
    外地投资者的交易41%43%41%
    个人3%4%3%
    机构39%39%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