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 1:头版
  • 2:要闻
  • 3:焦点
  • 4:财经新闻
  • 5:财经海外
  • 6:观点·专栏
  • 7:公 司
  • 8:公司纵深
  • 9:公司前沿
  • 10:创业板·中小板
  • 11:调查·产业
  • 12:地产投资
  • A1:市 场
  • A2:市场新闻
  • A3:机构动向
  • A4:资金观潮
  • A5:市场趋势
  • A6:市场评弹
  • A7:数据说话
  • A8:财富眼
  • B1:披 露
  • B4:信息披露
  • B5:信息披露
  • B6:信息披露
  • B7:信息披露
  • B8:信息披露
  • B9:信息披露
  • B10:信息披露
  • B11:信息披露
  • B12:信息披露
  • B13:信息披露
  • B14:信息披露
  • B15:信息披露
  • B16:信息披露
  • B17:信息披露
  • B18:信息披露
  • B19:信息披露
  • B20:信息披露
  • B21:信息披露
  • B22:信息披露
  • B23:信息披露
  • B24:信息披露
  • B25:信息披露
  • B26:信息披露
  • B27:信息披露
  • B28:信息披露
  • B29:信息披露
  • B30:信息披露
  • B31:信息披露
  • B32:信息披露
  • B33:信息披露
  • B34:信息披露
  • B35:信息披露
  • B36:信息披露
  • 工信部紧急调研 中小企业集合债破题在即
  • 今年经济增长或呈“前高后低”走势
  • 商务部将采取五大措施稳定进口
  • 李毅中撰文指出:严控土地和信贷“闸门”抑制产能过剩
  • 通胀预期不减 超四成居民倾向于进行更多投资
  • 上交所召开投资者教育座谈会(上接封一)
  • 认为货币政策宽松的银行家占比大降
  • 新大新材、数字政通创业板IPO过会
  • 山东证监局精细化监管促规范
  • 云南证券监管今年重点增强监管有效性
  •  
    2010年3月17日   按日期查找
    2版:要闻 上一版  下一版
     
     
     
       | 2版:要闻
    工信部紧急调研 中小企业集合债破题在即
    今年经济增长或呈“前高后低”走势
    商务部将采取五大措施稳定进口
    李毅中撰文指出:严控土地和信贷“闸门”抑制产能过剩
    通胀预期不减 超四成居民倾向于进行更多投资
    上交所召开投资者教育座谈会(上接封一)
    认为货币政策宽松的银行家占比大降
    新大新材、数字政通创业板IPO过会
    山东证监局精细化监管促规范
    云南证券监管今年重点增强监管有效性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 > >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400-820-0277) 。
     
    稿件搜索: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今年经济增长或呈“前高后低”走势
    2010-03-17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吴庆

      □作者 吴庆

      作者系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

      研究员、经济学博士

      今年中国经济增长将可能呈现“前高后低”的走势。加快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寻找到新增长点,这样才能避免中国经济增速出现下滑。这也将是今年中国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

      “今年将是中国经济最复杂的一年”,这种复杂性在于当经济增长可能呈现“前高后低”的走势时,如何通过加快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寻找到新的经济增长点,这将是今年中国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

      不妨,先来观察一下今年我们面临的复杂世界经济背景:一是尽管目前美国经济复苏要好于预期,但复苏的过程肯定不会一帆风顺,年底之前还很可能出现二次探底,只不过是这次探底超过第一轮衰退的可能性不大而已;二是欧洲经济的复苏比美国缓慢,欧盟的体制正经受前所未有的国家债务危机考验;三是美欧经济基本面的差异,将导致美元在未来一段时期内继续保持坚挺,在一定程度上将缓解人民币升值压力,但贸易保护主义会愈演愈烈,中国的出口部门将可能受到重压,人民币升值在年底之前也很可能会成为谈判的筹码。

      如果再结合中国当前的经济状况,我们大致可以勾勒出今年中国经济增长的一个基本轮廓:经济增长将可能呈现“前高后低”走势。

      因为,2009年四个季度的GDP增长率呈逐季提高态势,分别为6.2%、7.9%、9.1%和10.7%。这一趋势还会延续到今年一季度。近日,有25家机构参与的“远见杯”宏观经济预测显示,今年一季度GDP同比增长率的预测平均值为11.24%,但全年GDP增长率的预测平均值却为9.9%。这表明,上下两个半年的GDP增长率可能会相差2.5-3个百分点。

      再综合国内外因素的影响看,今年中国经济估计有可能在一季度见顶、在四季度见底,从而在2010年完成一次完整的探底过程,画出第二个“V”型。尽管经济增长速度逐级降低,但四季度的GDP增长速度很可能还是高于8%。值得担忧的是,中国经济到今年年底如果找不到除出口之外的新经济增长点,那么将导致经济增速继续下滑。有鉴于此,今年经济工作的关键任务是应该放在如何尽快找到新的经济增长点之上。

      事实上,国际金融危机使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个问题变得更加突出,预示当前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已刻不容缓。为了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深化改革再次被提到了议事日程之上,特别是要深化经济体制、政治体制、社会体制以及其他各方面体制改革,从而最终形成有利于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制度安排。

      当然,时间是关键变量。无论是体制改革还是发展方式转变,实现这些结构方面的变化,在正常情况下也需要相当长的时间,更何况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已呼吁多年但进展有限。如果这种情况不改变,不仅中国经济的中长期问题得不到解决,而且这些问题马上还会在今明两年的经济增长中暴露出来。因此,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关键是要在“加快”上下功夫、见实效。

      笔者认为,在找到新的经济增长点之前,我们只能依靠短期的宏观经济政策来维持中国经济的增长速度。但是,长期执行这些短期政策(包括积极的财政政策和宽松的货币政策),结果是必然会导致资产泡沫和通货膨胀。

      就目前的国际经验来看,货币政策可以较长时间置资产泡沫于不顾,但我们必须对通货膨胀作出及时反应。对中国而言,通胀比失业更有害于稳定,况且和谐与稳定是中国经济政策的首要目标。因此,无论怎样控制通胀预期,一旦通胀来临,经济政策对通胀的反应一定比对失业的反应还要灵敏。

      实际上,当前的经济工作已经成了一场比赛:中国经济是先找到新的增长点,还是先遇到通货膨胀。如果中国经济在通货膨胀来临之前先找到了新的增长点,那么短期刺激政策就可以顺利“退出”而不至于导致经济衰退。但是,如果中国经济在找到新的增长点之前先出现了通货膨胀,那么决策者将摆脱不掉短期菲利普斯曲线的纠缠,即不得不在高通胀与低就业之间做出艰难的选择。

      所幸的是,在中国的经济体制当中,用改革促进经济增长的潜力仍然很大,某些市场化改革甚至可以“立竿见影”地促进经济增长。例如,取消各个垄断行业的市场准入、拓宽民间投资领域;完善市场基本制度(主要是约束每一只“看得见的手”)、充分发挥市场经济的潜力。如果我们能及时采取这些措施,那么中国经济仍将有机会实现比较平滑的过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