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 1:头版
  • 2:要闻
  • 3:焦点
  • 4:产经新闻
  • 5:财经海外
  • 6:观点·专栏
  • 7:公 司
  • 8:公司纵深
  • 9:公司前沿
  • 10:能源前沿
  • 11:上证研究院·宏观新视野
  • 12:特别报道
  • A1:市场封面
  • A2:市场新闻
  • A3:机构动向
  • A4:资金观潮
  • A5:市场趋势
  • A6:市场评弹
  • A7:数据说话
  • A8:股指期货
  • B1:披 露
  • B4:信息披露
  • B5:信息披露
  • B6:信息披露
  • B7:信息披露
  • B8:信息披露
  • B9:信息披露
  • B10:信息披露
  • B11:信息披露
  • B12:信息披露
  • B13:信息披露
  • B14:信息披露
  • B15:信息披露
  • B16:信息披露
  • B17:信息披露
  • B18:信息披露
  • B19:信息披露
  • B20:信息披露
  • B21:信息披露
  • B22:信息披露
  • B23:信息披露
  • B24:信息披露
  • B25:信息披露
  • B26:信息披露
  • B27:信息披露
  • B28:信息披露
  • B29:信息披露
  • B30:信息披露
  • B31:信息披露
  • B32:信息披露
  • B33:信息披露
  • B34:信息披露
  • B35:信息披露
  • B36:信息披露
  • B37:信息披露
  • B38:信息披露
  • B39:信息披露
  • B40:信息披露
  • B41:信息披露
  • B42:信息披露
  • B43:信息披露
  • B44:信息披露
  • B45:信息披露
  • B46:信息披露
  • B47:信息披露
  • B48:信息披露
  • B49:信息披露
  • B50:信息披露
  • B51:信息披露
  • B52:信息披露
  • 美联储坚守低息立场 全球退出“雷声大雨点小”
  • “退出”忧虑缓解 股市商品狂欢
  • ■环球速递
  • 今天起股指期货开户可到证券营业部
  • “以债养债”
    美国还能混多久?
  • 标普将希腊剔除负面观察名单 欧元资产雀跃
  •  
    2010年3月18日   按日期查找
    5版:财经海外 上一版  下一版
     
     
     
       | 5版:财经海外
    美联储坚守低息立场 全球退出“雷声大雨点小”
    “退出”忧虑缓解 股市商品狂欢
    ■环球速递
    今天起股指期货开户可到证券营业部
    “以债养债”
    美国还能混多久?
    标普将希腊剔除负面观察名单 欧元资产雀跃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 > >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400-820-0277) 。
     
    稿件搜索: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以债养债”
    美国还能混多久?
    2010-03-18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记者 梁敏 ○编辑 朱贤佳

      ■环球热评

      ⊙记者 梁敏 ○编辑 朱贤佳

      

      美国财政部15日公布1月份各国增减持美国国债的数据,不变的有两点:一是,中国仍然是美国最大的债权国;二是,美国“以债养债”的生存方式。

      多年来,美国国债一直被国际金融界视为零风险的投资模范,但随着美国国债债务的长期化以及债务总额不断增长,美国经济也出现了一大堆问题。哈佛大学教授保罗·肯尼迪教授曾在其《大国的兴衰》一书中指出,任何大国一旦负担过重、债务过多都不可避免地要开始衰落。现在若说美国会因庞大债务而走上衰落未免言之过早,但美国庞大的负债绝对是困扰其经济发展的棘手问题。美国负债至今已达12万亿美元,奥巴马在今年1月份发表国情咨文时指出,这一数字在未来十年会再增加8万亿美元。

      无独有偶,最近伦敦经济学院和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两位教授联合撰写了一篇题为《经济危机周期》(The Doomsday Cycle)的文章,其主要观点就是美国再难“以债养债”,随着美国信贷占GDP比重的持续上升,美国最终将吞下自种的“危机苦果”。

      自1980年代以来,美国经历了四次严重的经济危机周期——存贷危机(Savings & Loan Crisis)、对冲基金LTCM的破产、互联网泡沫和次贷危机。每次危机过后,美国政府都是通过降息,人为地压制危机爆发,但这种“治标不治本”的方式只能让危机的能量越积越强,到下次危机爆发时的破坏力更大。面对最近一次的金融海啸,美联储的已经将基准利率降至接近于零的水平,并一直维持不变。但当下一波更严重的经济危机来临,“以债养债”发挥调控能力将越来越弱,直至无效。

      当然,美国要想继续之前“以债养债”的方式也是有可能的,前提是美国经济持续增长。事实上,美国的经济增长率也是现任美国总统奥巴马经济蓝图中可圈可点的一个假设。奥巴马在位期间,预计实际GDP增长将有4%。如果一切外在因素忽略不计,有理由相信,这个乐观的五年计划将有助于美国还得起未来的债务。所以,我们看到,奥巴马政府一方面,不断打出“反倾销”的牌子向外来商品征税,狙击“进口”;另一方面,极力呼吁美国出口要倍增。

      但在经过这场金融海啸后,人们开始质疑:过去那个一直带动全球经济发展,让其他经济体望尘莫及的美国还能再次领跑吗?

      “以债养债”,说白了就是拆东墙补西墙,但不得不佩服美国这墙有时拆得“很漂亮”。一位美国记者曾披露,美国凭借“永远不倒”的强国形象,对外发行债券只付3%的年息,但穷国向美国借钱,却要付高达18%的年息,因此这意味发展中国家实际上在资助美国的巨大赤字。但现在,“四处圈钱”、“以债养债”,显然正在摧毁美国经济。这可能应了一句俗语,“出来混总是要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