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夫
有时候,一些公众人物的精彩回答,要比他前面的讲话更有看头。比如,陈德铭部长最近在“中国发展高层论坛”上的回应,就很有意思。那是对来自摩根士丹利的美国人斯蒂芬·罗奇的回应。
陈德铭说,去年中国的顺差73%是对美国的。为什么会发生这种情况?主要是美国对中国实行了严格的出口限制。美国三次对中国实行限制,最近一次把中国单独列出来,对中国增加了几十个品种大类的出口限制。比如,很多很多的零部件,我们想买,买不到。今年本来还想组织几个大型采购团到美国,但企业家需要的东西,美国不愿意卖给中国。
美国到底想要什么?它是要限制从中国的进口?还是要扩大对中国的出口?这些情况应该让美国人民知道,否则对美国的企业,对美国人民是非常不公平的。美国明明有机会可以更多地向中国出口,使它的经济复苏起来,因为出口的管制,几百亿几百亿的产品就得不到出口。
陈德铭的这番感性讲话,虽然巧妙地点出了问题的实质,但是国际贸易并不像买一个生梨或苹果那么简单。我愿买,你愿卖,两厢情愿,一拍就行。国际贸易后面隐含的制衡和反制衡关系,是非常复杂的。如果对近200年来亚洲国家与欧美国家之间的贸易关系有所耳闻,就会惊人地发现,亚洲的一部苦难史,居然和国际贸易有直接关系。
比如,亚洲的金三角,早年并不出产罂粟花,是欧洲的鸦片商人通过贸易途径,把这个“魔鬼的花朵”从印度传了过来,成为亚洲的苦果。至今金三角地区,还有许多人没有从这个异邦带来的苦难中摆脱出来。而一百年前欧洲一些国家通过非法的鸦片贸易,从中国与其他亚洲国家获取了巨额利润,又从中国买回了健康的茶叶与高贵的丝绸。这两类进出口产品的后果,仅从贸易数字上是看不出来的。
现在,虽然“鸦片贸易”的乌云早已散去,但遏制和掠取的幽灵并没有就此进入历史的山洞。国际贸易中的非经济因素,还在时不时地干扰着正常的贸易活动。对此,国际社会真有必要一起来重温一下近200年的亚欧贸易史。看看过去,就可以让贸易双方,在感慨过后,知道该怎么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