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深股市在最近两个月,几乎就是“跷跷板”行情。上周低开高走,这周就高开低走,截至上周末,一周整体来看仍然维持着小幅震荡的格局。在日复一日的震荡中,使基金对于今年的上市公司业绩增长的分歧日益明显化。没办法,在今年政策和流动性从紧格局确定后,业绩成了最大的看点,也是最大的变数所在。
本报记者 周宏
一季报被寄予厚望
从目前看,上市公司一季报,成了很多基金的关注焦点。
一些基金认为,随着时间的推移,市场已在3000点附近徘徊了近两个月,指数波动的区间越来越窄,选择方向性突破成为短时间内市场可能要面对的问题。
而就基本面看,在经济刺激性政策的退出似乎已成必然趋势,限制市场持续向上的情况下。随着经济结构的调整,以及区域振兴规划和新兴产业振兴方案的大面积出台,经济的活跃程度有望继续保持。尤其是,上市公司一季度业绩的同比大幅增长将成为近期市场的利好刺激。
另一家基金则认为上周末最后的上涨,就是受到工行、中行相继公布的年报刺激,银行股的业绩依然得到投资者认可,且工行披露的在H股增发与A股发行可转债的融资计划,对A股市场压力较小,市场反应正面。
“看涨论”遭遇打压
不过,值得注意的是,关于市场预期的业绩增长幅度可能下调,已经成了近期基金经理嘴边的一个谈资。这似乎显示,关于上市公司业绩究竟是大幅增长还是增幅下调,业内存在不小分歧。
比如,一家大型基金的投资总监就认为,在目前中国从出口拉动型向内需消费型经济转变的时候,中国的经济增速必然下滑。这不仅是国外经济环境的影响,也是中国经济增长新阶段的特征。在这种情况下,上市公司利润增长速度下滑是可以预期的。
还有机构认为,伴随着中国经济发展,通胀压力显现,上市公司将逐渐受到成本上升的压力,而同时,出口的需求也可能在未来一段时间下滑,经济增速的预期下调只是时间问题。这种看法和年初以来,有关上市公司业绩“前高后低”,或是要增速下台阶的判断显然互相照应。
“看跌论”尚无数据
不过,客观上讲,目前经济增速不减的状态中,这个论调,没有得到现实数据的验证。
有卖方机构就认为,对照了1月初市场业绩预期与当前业绩预期的变化,市场一度担忧的,因政策转变导致的业绩预期下调没有出现。 自去年12月以来连续超预期的政策举动,一度给证券市场带来较大冲击,但经过两个月后,对A股各指数的净利润增长率预期非但没有下调,反而略有改善,这似乎表明,政策冲击并没有导致业绩稳定增长的基本面状况有变化。
同时,在估值水平上,机构公认的目前不具备足够的做空理由,2010年PE 除了中小板综指与深证综合指数在30倍左右外,其他指数均在20倍以内,沪深300、上证180、上证50以及万得蓝筹280指数的10年PE 基本在15倍左右。
由此,在市场目前阶段,部分机构认为,创业板为代表的新股、次新股的无序上涨已趋近尾声。而即将正式推行的股指期货、融资融券等金融创新业务将会对大盘蓝筹股近期的活跃度起到推动作用。
这次猜的准不准,两周后可见分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