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黄蕾 ○编辑 于勇
一家筹备了整整6年的保险公司——中融人寿终于破茧而生。除命运多舛的筹备故事夺人眼球外,其头顶国内保险业首例变身案的背后带给我们更多的是对整个行业的沉思。
昨日上海揭牌仪式现场,中融人寿股东团队集体现身,虽然6家股东无一与“保险”沾边,但股东代表在发言时仍信心满满,力表深耕保险业之意。
事实上,中融人寿的股东架构于6年间更换数波,其最初筹备时名为“正华”(期间曾改名为“长青”),被定位为专业健康保险公司。正华与人保健康、平安健康、昆仑、瑞福德是2004年同时获保监会批复的首批也是目前唯一一批专业健康险公司。但由于股东团队的数次重组,导致其开业延至今日,并由专业健康险转世为寿险公司。
专业健康险牌照最终以寿险公司的身份面世,这一变身反映了国内当前专业健康险公司的尴尬和无奈的境遇。
一位业内人士称,已经开业的4家专业健康险公司经营窘迫,举步维艰。尤其是与正华有着相似民营股东背景的瑞福德,最终因粗放式的经营模式导致生计难维,最终被安邦财险收购;人保健康险则依靠2008年大卖投资型保险产品被市场戏谑“不务正业”,直至把自己逼到了资本金告急、偿付能力不足的墙角;平安健康险则选择静观不动,最后等来了外资的救赎。
很明显,被市场寄予厚望的首批专业健康险公司并没能挑起提振健康险市场的重任,反而殊途同归,被迫走上“求变图存”的道路。外界质疑头戴“专业”光环的健康险公司为什么不集中精力开发健康险产品以及健康管理服务,这个问题在业内人士看来颇显无奈。
来自兄弟领域的同业竞争是首个难题。一家健康险公司负责人直吐苦水:“其他国家通常只有专业健康险公司才能销售健康险产品,但在我们国家,寿险公司、财险公司也可经营健康险业务。我们为了突出专业性优势,就必须在专业健康管理服务上胜出一筹。但这意味着成本高企,也就等于在价格上失去了优势。”
同时,国内医疗费用的大幅增长、健康险公司与医疗体系的脱钩导致来自医疗机构不可控制的费用风险,这些问题仍然是目前健康险公司不得不面对的难题。
在目前的环境下,“正华”如再坚持走专业健康险的道路或许会被市场视为不识时务之举,三思后转身成为一家寿险公司,或许是所有利益相关者最乐见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