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 1:头版
  • 2:要闻
  • 3:焦点
  • 4:产经新闻
  • 5:财经海外
  • 6:观点·专栏
  • 7:公 司
  • 8:公司纵深
  • 9:公司前沿
  • 10:公司·融资
  • 11:信息披露
  • 12:人物
  • A1:市 场
  • A2:市场新闻
  • A3:市场·机构
  • A4:市场·动向
  • A5:市场·资金
  • A6:市场·观察
  • A7:市场·期货
  • A8:股指期货·融资融券
  • B1:披 露
  • B4:产权信息
  • B5:信息披露
  • B6:信息披露
  • B7:信息披露
  • B8:信息披露
  • B9:信息披露
  • B10:信息披露
  • B11:信息披露
  • B12:信息披露
  • B13:信息披露
  • B14:信息披露
  • B15:信息披露
  • B16:信息披露
  • B17:信息披露
  • B18:信息披露
  • B19:信息披露
  • B20:信息披露
  • B21:信息披露
  • B22:信息披露
  • B23:信息披露
  • B24:信息披露
  • B25:信息披露
  • B26:信息披露
  • B27:信息披露
  • B28:信息披露
  • B29:信息披露
  • B30:信息披露
  • B31:信息披露
  • B32:信息披露
  • B33:信息披露
  • B34:信息披露
  • B35:信息披露
  • B36:信息披露
  • B37:信息披露
  • B38:信息披露
  • B39:信息披露
  • B40:信息披露
  • B41:信息披露
  • B42:信息披露
  • B43:信息披露
  • B44:信息披露
  • B45:信息披露
  • B46:信息披露
  • B47:信息披露
  • B48:信息披露
  • B49:信息披露
  • B50:信息披露
  • B51:信息披露
  • B52:信息披露
  • B53:信息披露
  • B54:信息披露
  • B55:信息披露
  • B56:信息披露
  • B57:信息披露
  • B58:信息披露
  • B59:信息披露
  • B60:信息披露
  • B61:信息披露
  • B62:信息披露
  • B63:信息披露
  • B64:信息披露
  • B65:信息披露
  • B66:信息披露
  • B67:信息披露
  • B68:信息披露
  • 明天的汇率
  • 盖特纳突访中国背后的真实意图
  • 独立董事制度改革
    刻不容缓
  • 中小企业平均寿命不满3岁
  • 吁请取消二手房交易税收优惠政策
  • 三星十年 “浴火重生”
  •  
    2010年4月13日   按日期查找
    6版:观点·专栏 上一版  下一版
     
     
     
       | 6版:观点·专栏
    明天的汇率
    盖特纳突访中国背后的真实意图
    独立董事制度改革
    刻不容缓
    中小企业平均寿命不满3岁
    吁请取消二手房交易税收优惠政策
    三星十年 “浴火重生”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 > >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400-820-0277) 。
     
    稿件搜索: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三星十年 “浴火重生”
    2010-04-13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刘胜军

      刘胜军

      韩国三星电子2009年实现收入1178亿美元,由此超过惠普成为全球销售收入最高的科技公司。在1998年的亚洲金融危机中,三星曾负债170多亿美元,几近破产。短短十多年间,三星 “浴火重生”:2002年,股票市值超过了索尼;2005年,又以149亿美元品牌价值名列《商业周刊》品牌价值排行榜第20位;2009年,三星净利润超过日本15家领先科技公司的总和。

      对苦苦思索如何从“微笑曲线”底端向上攀爬的中国企业而言,三星之路,无疑是值得借鉴的。

      重塑三星的,是公司创始人李秉哲之子李健熙和1997年出任CEO的尹钟龙。1988年,李健熙正式宣布要“二次创业”,打造21世纪世界级超一流企业。三星人观念的新生,来自一个广为流传的故事:1993年,三星20多位高管来到美国洛杉矶,目睹了三星产品在电子卖场里无人问津落满灰尘的尴尬现实。为让三星人觉醒,三星先后组织了1800名高管去日本和欧美进行自醒之旅。随后,三星掀起了“除了老婆孩子,一切都要改变”的变革浪潮。

      三星的奇迹,首先因为战略的成功。战略的精髓在于选择做什么和不做什么。针对三星臃肿复杂的业务体系,李健熙提出要彻底改变“只追求商社数量而不追求质量”的坏习惯,只保留最重要最有盈利前景的核心业务,为此,三星集团将富川半导体工厂卖给了美国仙童(Fairchild)半导体,将重工业的建筑机械卖给沃尔沃,叉车卖给CLARK,所持韩国惠普45﹪的股份全部出售给惠普公司,并把集团内的飞机、机床、发电设备等非主流行业全部剔除。三星把大量资产出售获得的资金投入到研发、设计和营销中,不断积蓄实力、提升产品形象。1993年至1999年,三星广告开支增长了5倍,研发投入增长了3倍。1999年,三星聘请美籍韩裔Eric Kim主管营销,他大胆出击,把三星的年度营销预算增加了一倍,达到30亿美元。

      其次是品牌的重新定位。三星在五年之内仅就芯片领域就投资了190亿美元。三星于1990年推出第一个能全面运作的16兆比特芯片,1992年,首次跟日本同步推出了最新一代的DRAM存储器。 2002年,三星请来了IBM的设计神童汤姆·哈蒂为三星的设计师们授艺。因为三星认定:“创造力将成为商业竞争的关键,我们必须雇佣最顶尖的人才,一个天才的经济价值可能会超过10亿美元”。1998年至2002年,三星共获得了17项美国工业设计协会颁发的工业设计奖,获奖总数与苹果公司持平。2008年,三星获得的美国专利数居全球第二。在记忆芯片领域,三星产品的价格比行业平均水平高17%,因为它60%的产品都是为戴尔、微软、诺基亚等公司定制的,而这背后的支撑来自其强大的技术积累。

      再次,是速度和执行力制胜。尹钟龙一再强调:在如今的商业竞争中,如果你比别人慢了两个月,你可能就没有机会了。为此,三星大刀阔斧再造组织,压缩组织层级,加快新产品、营销计划的反应速度。1998年,三星裁减了30%的雇员,出售了100多项非核心业务。三星从产品概念到产品上市,1997年时需要14个月,而到2003年已降到只需要5个月。与此同时,三星的主要考核指标从销量和产量转向创新和质量。三星还引入了“生产线叫停计划”:任何员工只要发现一件有缺陷的产品,都可以叫停整个生产线,直到找出并解决问题为止。

      一般认为,软件和内容最为赚钱,但三星没有涉足软件产业,坚守硬件制造;在外包成为时尚的今天,三星大量自建工厂。三星也没有简单满足于一两件秘密武器,而是通过多元化和垂直一体化建立自身的产业链优势。三星是全球最领先的芯片和液晶显示器生产商,这为其电子产品提供了强大竞争力。在CEO尹钟龙的看来:“如今,每个人都能获得同样的技术,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大家都能制造尖端产品。离开制造业,三星将会失败”。反观我国家电企业在液晶显示屏等核心部件上受制于人的被动局面,三星的战略的确富于远见。

      同样面对升级转型,TCL、联想、明基、上汽、吉利选择了收购发达国家品牌,但到目前为止的经历表明,成功的道路上没有太多捷径可走。三星、华为、宏基则启示我们,唯有清晰的战略、变革与创新的勇气、肯下苦功夫的“傻子+疯子”精神,才是稳操商业竞争胜券的正途。

      当然,李健熙的入狱事件,不仅使三星遭遇重创,更揭示了三星在管理透明度和公司治理方面的缺陷。三星要实现在2020年跻身全球前五大品牌的目标,前面还有更大的挑战。

      (作者系中欧陆家嘴国际金融研究院副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