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 1:头版
  • 2:要闻
  • 3:焦点
  • 4:产经新闻
  • 5:财经海外
  • 6:观点·专栏
  • 7:公 司
  • 8:公司纵深
  • 9:公司前沿
  • 10:公司·融资
  • 11:信息披露
  • 12:人物
  • A1:市 场
  • A2:市场新闻
  • A3:市场·机构
  • A4:市场·动向
  • A5:市场·资金
  • A6:市场·观察
  • A7:市场·期货
  • A8:股指期货·融资融券
  • B1:披 露
  • B4:产权信息
  • B5:信息披露
  • B6:信息披露
  • B7:信息披露
  • B8:信息披露
  • B9:信息披露
  • B10:信息披露
  • B11:信息披露
  • B12:信息披露
  • B13:信息披露
  • B14:信息披露
  • B15:信息披露
  • B16:信息披露
  • B17:信息披露
  • B18:信息披露
  • B19:信息披露
  • B20:信息披露
  • B21:信息披露
  • B22:信息披露
  • B23:信息披露
  • B24:信息披露
  • B25:信息披露
  • B26:信息披露
  • B27:信息披露
  • B28:信息披露
  • B29:信息披露
  • B30:信息披露
  • B31:信息披露
  • B32:信息披露
  • B33:信息披露
  • B34:信息披露
  • B35:信息披露
  • B36:信息披露
  • B37:信息披露
  • B38:信息披露
  • B39:信息披露
  • B40:信息披露
  • B41:信息披露
  • B42:信息披露
  • B43:信息披露
  • B44:信息披露
  • B45:信息披露
  • B46:信息披露
  • B47:信息披露
  • B48:信息披露
  • B49:信息披露
  • B50:信息披露
  • B51:信息披露
  • B52:信息披露
  • B53:信息披露
  • B54:信息披露
  • B55:信息披露
  • B56:信息披露
  • B57:信息披露
  • B58:信息披露
  • B59:信息披露
  • B60:信息披露
  • B61:信息披露
  • B62:信息披露
  • B63:信息披露
  • B64:信息披露
  • B65:信息披露
  • B66:信息披露
  • B67:信息披露
  • B68:信息披露
  • 工行力推网络融资 贷款余额已达134.3亿
  • 平安一季度保费收入超660亿
  • 基金“两张面孔”迎接期指:一边是观望不尝鲜 一边是对接一对多产品
  • 市场动态
  • 西安陕鼓动力股份有限公司
    首次公开发行A股网上路演公告
  • 创新业务催热数量化投资
    券商纷纷加大投研力度
  • (上接A1)
  •  
    2010年4月13日   按日期查找
    A3版:市场·机构 上一版  下一版
     
     
     
       | A3版:市场·机构
    工行力推网络融资 贷款余额已达134.3亿
    平安一季度保费收入超660亿
    基金“两张面孔”迎接期指:一边是观望不尝鲜 一边是对接一对多产品
    市场动态
    西安陕鼓动力股份有限公司
    首次公开发行A股网上路演公告
    创新业务催热数量化投资
    券商纷纷加大投研力度
    (上接A1)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 > >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400-820-0277) 。
     
    稿件搜索: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基金“两张面孔”迎接期指:一边是观望不尝鲜 一边是对接一对多产品
    2010-04-13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记者 马全胜 王慧娟  ○编辑 张亦文

      ⊙记者 马全胜 王慧娟  ○编辑 张亦文

      

      股指期货将“叩开”A股大门。然而,就在投资者静待这一创新工具之际,基金公司却以“两张面孔迎新”。一边是众多公募基金纷纷表示不会在第一时间参与股指期货,一边却是众多基金公司已在积极备战与股指期货对接的“一对多”创新产品。

      近日接受记者采访的基金公司纷纷表示,尽管早在3月15日,监管部门就发布了《证券投资基金投资股指期货指引》,为公募基金参与股指期货扫除制度性障碍;然而,由于基金参与股指期货的相关细则和一些技术性规定并没有进一步明确,再加上市场对股指期货出台前后大盘蓝筹股的运行格局存疑,众多基金选择了“静待观望”,纷纷表示不会在第一时间“尝鲜”。特别是市场此前期待的蓝筹行情并没有因股指期货上市开始“计时”而启动,已有分析人士开始担忧股指期货上市后由于对投机资金的分流可能引发股指的短暂下跌,进而加剧了基金观望的气氛。

      万家基金公司基金管理部总监欧庆玲表示,从中长期趋势看,股指期货并不影响股票的定价,但由股指期货引发的市场交易行为的改变对于市场的影响可能是持久而深入的,更值得持续关注;短期而言,股指期货上市之前,大盘蓝筹股理论上存在一个反弹的机会,但由于当前市场货币政策的影响比较大,蓝筹股的启动尚缺资金面的支持。

      这一情况,在近日银行股的表现中或许已得到较为充分的体现。中信建投证券在近日发布的研究报告中指出,银行股在参与股指期货交易中,能够通过资金托管、保证金存管、银期合作业务等多渠道受益。然而,当前的市场还是选择了“冷对”银行股。对此,上海一家私募基金的总经理表示,“当很多人都认为股指期货推出将迫使大家买入指标股的时候,可能存在一种相反的选择:基于股指期货的推出而卖出大盘指标股。原因之一是,未来假如要买入波动与市场基本一致的品种,买入几手股指期货可能会比买入一堆指标股来得容易而且成本低。”

      就在市场尚存分歧,投资者静待股指期货上市的时候,另一种力量已经开始酝酿:众多基金公司利用自身的研究力量与资金优势,已在积极筹备与股指期货对接的“一对多”产品。易方达基金相关人士介绍,他们已经在研究和股指期货对接的一对多产品,方向主要分为两类:和股票风险没有关联的绝对收益产品,以及加上杠杆的业绩主动延伸产品。广州某大型基金公司内部人士透露,“我们打算上报一只量化全市场策略基金,引入了对冲基金的概念,将会是行业内首只‘量化+对冲’的基金产品。”而海富通产品与创新部副总裁章伟此前也表示,“目前海富通在产品储备上已经开始进行相关的准备工作。如果要参与股指期货,对于基金的投资交易系统、估值系统以及风控系统都需要进行一些改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