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 1:头版
  • 2:焦点
  • 3:要闻
  • 4:产经新闻
  • 5:财经海外
  • 6:观点·专栏
  • 7:公 司
  • 8:公司纵深
  • 9:公司前沿
  • 10:创业板·中小板
  • 11:特别报道
  • 12:地产投资
  • A1:市 场
  • A2:市场新闻
  • A3:市场·机构
  • A4:市场·动向
  • A5:市场·资金
  • A6:市场·观察
  • A7:市场·期货
  • A8:股指期货·融资融券
  • B1:披 露
  • B4:信息披露
  • B5:信息披露
  • B6:信息披露
  • B7:信息披露
  • B8:信息披露
  • B9:信息披露
  • B10:信息披露
  • B11:信息披露
  • B12:信息披露
  • B13:信息披露
  • B14:信息披露
  • B15:信息披露
  • B16:信息披露
  • B17:信息披露
  • B18:信息披露
  • B19:信息披露
  • B20:信息披露
  • B21:信息披露
  • B22:信息披露
  • B23:信息披露
  • B24:信息披露
  • B25:信息披露
  • B26:信息披露
  • B27:信息披露
  • B28:信息披露
  • B29:信息披露
  • B30:信息披露
  • B31:信息披露
  • B32:信息披露
  • B33:信息披露
  • B34:信息披露
  • B35:信息披露
  • B36:信息披露
  • B37:信息披露
  • B38:信息披露
  • B39:信息披露
  • B40:信息披露
  • B41:信息披露
  • B42:信息披露
  • B43:信息披露
  • B44:信息披露
  • B45:信息披露
  • B46:信息披露
  • B47:信息披露
  • B48:信息披露
  • B49:信息披露
  • B50:信息披露
  • B51:信息披露
  • B52:信息披露
  • B53:信息披露
  • B54:信息披露
  • B55:信息披露
  • B56:信息披露
  • B57:信息披露
  • B58:信息披露
  • B59:信息披露
  • B60:信息披露
  • B61:信息披露
  • B62:信息披露
  • B63:信息披露
  • B64:信息披露
  • B65:信息披露
  • B66:信息披露
  • B67:信息披露
  • B68:信息披露
  • B69:信息披露
  • B70:信息披露
  • B71:信息披露
  • B72:信息披露
  • B73:信息披露
  • B74:信息披露
  • B75:信息披露
  • B76:信息披露
  • B77:信息披露
  • B78:信息披露
  • B79:信息披露
  • B80:信息披露
  • B81:信息披露
  • B82:信息披露
  • B83:信息披露
  • B84:信息披露
  • B85:信息披露
  • B86:信息披露
  • B87:信息披露
  • B88:信息披露
  • B89:信息披露
  • B90:信息披露
  • B91:信息披露
  • B92:信息披露
  • B93:信息披露
  • B94:信息披露
  • B95:信息披露
  • B96:信息披露
  • B97:信息披露
  • B98:信息披露
  • B99:信息披露
  • B100:信息披露
  • B101:信息披露
  • B102:信息披露
  • B103:信息披露
  • B104:信息披露
  • B105:信息披露
  • B106:信息披露
  • B107:信息披露
  • B108:信息披露
  • B109:信息披露
  • B110:信息披露
  • B111:信息披露
  • B112:信息披露
  • 关键现场定乾坤
  • 中国应力推全球金融监管体制重建
  • 奢侈品消费,多半为了送礼
  • 存量发行如有突破或可收一石三鸟之效
  • 奥氏医保改革的致命伤
  • 稳定预期
    才有望解开房价之结
  •  
    2010年4月21日   按日期查找
    6版:观点·专栏 上一版  下一版
     
     
     
       | 6版:观点·专栏
    关键现场定乾坤
    中国应力推全球金融监管体制重建
    奢侈品消费,多半为了送礼
    存量发行如有突破或可收一石三鸟之效
    奥氏医保改革的致命伤
    稳定预期
    才有望解开房价之结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 > >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400-820-0277) 。
     
    稿件搜索: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奥氏医保改革的致命伤
    2010-04-21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袁晓明

      袁晓明

      一提到全民医疗保险,人们也许会想到加拿大那样的全民免费医疗保险。奥巴马在2008年大选的时候,许诺要争取在美国实现全民医疗保险。当选后,他果然把医疗保险改革当成头号执政目标。尽管遭受到前所未有的反对声浪和阻力,奥巴马借着民主党在国会参众两院的绝对优势,今年3月通过了医疗改革法案,并大笔一挥将法案签署生效。

      这么多美国人大众反对奥巴马的医疗改革法案,有多重原因,其中重要的一点就是所谓的全民医保并非免费,医疗保险法案是要增加保险费的。对于许多美国人来说,加拿大的全民医保并非值得羡慕,但至少加拿大的全民医保是真免费。在奥巴马签署医疗改革法案以后的一个小时内,弗吉尼亚州的司法部长就对医疗该改革法案提起诉讼,理由就是医疗改革法案将强制所有人购买医疗保险,有违宪的嫌疑。奥巴马的医疗改革法案是要实现全民医保,但实现的方式却是强迫所有人购买保险,这是创历史纪录的政府行为。

      还有30多个州也准备步弗吉利亚州的后尘,就医疗改革法案对联邦政府提起诉讼。不仅是州政府在起诉奥巴马的医疗保险改革法案,在4月初,密西西比州还有了第一起私人对奥巴马医疗保险改革法案的诉讼。密西西比州的州参议员Chris McDaniel 以及律师Douglas Lee提起联合诉讼,在宪法的基础上质疑奥巴马的医疗改革法案的合法性。Douglas Lee指出,本次国会通过医疗改革法案,明显超越商业条款所规定权限,按照新通过的医疗保险法案,美国人被强制与一家保险公司签订一个服务的购买合同,同时美国人还需要向保险公司提供许多属于隐私的个人信息,包括一些生活习惯。

      事实上,反对奥巴马医疗保险改革法案的人更担心的是,他们会失去自身与医生对医疗的决定权,随着政府越来越大的权力扩张,美国人可能将完全失去在医疗上的决定权,自此再不能选择医生,所有一切都需要有政府的官僚机构来决定,医疗被控制,美国人的就医自由,甚至生命都被控制了。所以,这并非仅仅是医疗保险的事情,更有自由与生命在其中。以往,堕胎都是由私人资金承担,按照奥巴马医疗保险改革法案,政府的资金会用到堕胎上面,美国有一半以上的人反对堕胎,但在这样的医疗保险法案之下,纳税人的钱都可能用到堕胎上去了,那是反对堕胎的人绝对不愿意的。

      美国宪法保护个人的消费权利和选择权利,政府不能强迫消费者购买产品和服务,即便是出于好意。比如,吃素对人的身体有好处,可是美国政府不能强迫美国人去买蔬菜,限制美国人购买肉食。同样,政府也不应该因为治病的理由强迫人去购买医疗保险,也不应该强迫人购买什么样条款的医疗保险,奥巴马的医疗保险改革法案正是有这样的强迫性。如果人胆敢不购买医疗保险,政府可以施行罚款,甚至把你送进监狱。支持奥巴马医疗保险改革的人说,美国有已有政府强制购买的保险,比如,汽车保险,要开车就必须有汽车保险。

      听起来,这是不错的说法。如果没有汽车保险,警察抓到就要罚款,或者进拘留所,并且政府对最基本的保险赔偿金额等都有明确规定,这似乎也是政府违权的行为。但汽车保险与医疗保险却有本质的不同,那就是政府强制的汽车保险是对他人的保护,即责任保险,撞了他人的车,伤及别人,需要承担责任,对因为自身的责任造成所驾汽车和个人伤害的保险,却是可以选择的,你可以不买自身责任造成对所驾汽车和人身的伤害,车撞烂了,自己修,受了伤,自己去治疗。在医疗保险改革法案通过以前,美国人也可以选择是否购买医疗保险,以及购买什么样的保险,有的人愿意多付一些保险费,保得全一些,有的人只想保大病,小病的治疗都自己掏腰包,保费就低。许多年轻人仗着身强体壮,不愿购买医疗保险,那也是他们的权利和选择,当然,省了保险费,有病时自己就得多付医疗费。

      那么,对奥巴马医疗保险改革法案的诉讼会否获得成功呢?据有关法律专家的分析,可能性不大。因为奥巴马以及他的谋士们也不是没有料到这样的诉讼,他们知道,最后诉讼会到最高法院,而在最高法院,自由派还是占有优势,判定会对奥巴马政府有利。反对奥巴马医疗保险法案一方也不一定非得要诉讼成功,他们更在意的,还是试图通过诉讼去激发民意,在中期选举以及2012年的总统大选中把民主党推下台,届时再通过国会的立法去推翻或修正奥巴马医疗保险法案。

      (作者系高级管理咨询顾问,现居美国达拉斯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