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 1:头版
  • 2:要闻
  • 3:焦点
  • 4:产经新闻
  • 5:财经海外
  • 6:观点·专栏
  • 7:公 司
  • 8:公司纵深
  • 9:公司前沿
  • 10:能源前沿
  • 11:调查·区域
  • 12:上证研究院·宏观新视野
  • A1:市 场
  • A2:市场新闻
  • A3:市场·机构
  • A4:市场·动向
  • A5:市场·资金
  • A6:市场·观察
  • A7:市场·期货
  • A8:股指期货·融资融券
  • B1:披 露
  • B2:信息披露
  • B5:信息披露
  • B6:信息披露
  • B7:信息披露
  • B8:信息披露
  • B9:信息披露
  • B10:信息披露
  • B11:信息披露
  • B12:信息披露
  • B13:信息披露
  • B14:信息披露
  • B15:信息披露
  • B16:信息披露
  • B17:信息披露
  • B18:信息披露
  • B19:信息披露
  • B20:信息披露
  • B21:信息披露
  • B22:信息披露
  • B23:信息披露
  • B24:信息披露
  • B25:信息披露
  • B26:信息披露
  • B27:信息披露
  • B28:信息披露
  • B29:信息披露
  • B30:信息披露
  • B31:信息披露
  • B32:信息披露
  • B33:信息披露
  • B34:信息披露
  • B35:信息披露
  • B36:信息披露
  • B37:信息披露
  • B38:信息披露
  • B39:信息披露
  • B40:信息披露
  • B41:信息披露
  • B42:信息披露
  • B43:信息披露
  • B44:信息披露
  • B45:信息披露
  • B46:信息披露
  • B47:信息披露
  • B48:信息披露
  • B49:信息披露
  • B50:信息披露
  • B51:信息披露
  • B52:信息披露
  • B53:信息披露
  • B54:信息披露
  • B55:信息披露
  • B56:信息披露
  • B57:信息披露
  • B58:信息披露
  • B59:信息披露
  • B60:信息披露
  • B61:信息披露
  • B62:信息披露
  • B63:信息披露
  • B64:信息披露
  • B65:信息披露
  • B66:信息披露
  • B67:信息披露
  • B68:信息披露
  • B69:信息披露
  • B70:信息披露
  • B71:信息披露
  • B72:信息披露
  • B73:信息披露
  • B74:信息披露
  • B75:信息披露
  • B76:信息披露
  • B77:信息披露
  • B78:信息披露
  • B79:信息披露
  • B80:信息披露
  • B81:信息披露
  • B82:信息披露
  • B83:信息披露
  • B84:信息披露
  • B85:信息披露
  • B86:信息披露
  • B87:信息披露
  • B88:信息披露
  • B89:信息披露
  • B90:信息披露
  • B91:信息披露
  • B92:信息披露
  • B93:信息披露
  • B94:信息披露
  • B95:信息披露
  • B96:信息披露
  • B97:信息披露
  • B98:信息披露
  • B99:信息披露
  • B100:信息披露
  • B101:信息披露
  • B102:信息披露
  • B103:信息披露
  • B104:信息披露
  • B105:信息披露
  • B106:信息披露
  • B107:信息披露
  • B108:信息披露
  • B109:信息披露
  • B110:信息披露
  • B111:信息披露
  • B112:信息披露
  • B113:信息披露
  • B114:信息披露
  • B115:信息披露
  • B116:信息披露
  • B117:信息披露
  • B118:信息披露
  • B119:信息披露
  • B120:信息披露
  • B121:信息披露
  • B122:信息披露
  • B123:信息披露
  • B124:信息披露
  • B125:信息披露
  • B126:信息披露
  • B127:信息披露
  • B128:信息披露
  • B129:信息披露
  • B130:信息披露
  • B131:信息披露
  • B132:信息披露
  • B133:信息披露
  • B134:信息披露
  • B135:信息披露
  • B136:信息披露
  • 关注影响全年物价上涨的新增因素
  • 希腊债务危机与高盛扮演的可疑角色
  • 宏观经济政策
    需要从长计议
  •  
    2010年4月22日   按日期查找
    12版:上证研究院·宏观新视野 上一版  下一版
     
     
     
       | 12版:上证研究院·宏观新视野
    关注影响全年物价上涨的新增因素
    希腊债务危机与高盛扮演的可疑角色
    宏观经济政策
    需要从长计议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 > >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400-820-0277) 。
     
    稿件搜索: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希腊债务危机与高盛扮演的可疑角色
    2010-04-22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徐明棋

      ⊙徐明棋

      

      希腊债务危机目前是全球持续关注的话题。大家现在担心这一危机是否会引发又一场全球性金融危机。因为在欧盟内,与希腊差不多的重债务国家还有葡萄牙、西班牙、意大利,甚至爱尔兰。如果他们都出了问题,整个欧洲金融将会陷入一片混乱,而债务链引起的连锁反应一定会使全球金融市场重新陷入动荡不安。

      现在的问题是,希腊的债务问题并不是一年两年的现象,为什么现在会演化为严重的危机?这就需要从希腊现在面临的最大挑战说起。

      

      到期债务压力缠身 破产担忧令人唏嘘

      在未来一两个月时间,希腊将有200多亿欧元的债务到期,希腊根本无法用自己的现金流来偿还,必须要借新债来偿还旧债。但是,由于在2009年12月初,世界三大信用评级机构已将希腊的主权信用级别从A级降到了BBB+级,而且其公共财政的评价也被评为“负面”,希腊的筹资成本一下子上升了许多,而希腊并不愿意付出这样的高昂代价。

      与此同时,由于希腊经济仍在衰退中挣扎,去年第三季度和第四季度仍旧下降了0.5%和0.8%。在这样的形势下,外部对希腊的偿债能力和偿债前景纷纷表示怀疑,原来的债权人也都不愿意再给予希腊提供新的信贷,甚至有人抛售未到期的债务,这就使得希腊债务违约掉期合约也大幅度涨价,这又进一步增加了希腊筹资的成本。在这样的形势下,如果到期希腊无法偿还债务,可能出现主权破产的危机,这将冲击整个国际资本市场。

      面对这样的压力,希腊政府一面表示希腊可以靠自身的能力解决困难,一面私下与债权人和欧盟中兄弟商量环节债务压力的办法。但是由于主要的债权人都是大的投资银行,他们正是这场危机的制造者之一,岂能错过大捞油水的机会?他们提出的要求肯定是希腊无法接受的。而德国法国等欧盟的富国对解救希腊也心存疑虑,因此,对希腊的救助肯定还有一个讨价还价得过程。而舆论目前最关注的是希腊如何来解决面临的债务问题。

      

      投行做局投其所好,翻云覆雨实为鲸吞

      在希腊债务问题被媒体爆炒出来时,希腊债务是如何猛增的,问题又是如何爆发等一些内幕也被揭露了出来,而以高盛为首的美国大投资银行在其中扮演的不光彩角色,因而也被暴露在阳光之下。

      原来,希腊债务的规模长期以来被这些投资银行创设的金融衍生品所掩盖,信息被人为地改变了,这其中最主要的工具就是外汇掉期。其实,外汇掉期最早是外汇市场的一种交易,就是即期与远期外汇交易同时进行,以避免汇率波动风险。但高盛为希腊政府做掉期的目的不是为了避免汇率波动风险,而是为了把当前的债务减少,通过所谓的“掉期”往后推,本质上是为希腊政府提供信贷,但不以债务面貌出现。

      根据现在揭露的情况看,早在2001年希腊加入欧元区时,高盛就与希腊政府做这样的交易了。当时高盛为希腊政府提供了100亿美元的美元和日元资金,按照美元与欧元的历史汇率去换希腊未来的欧元资产。希腊拿出来与这100亿外汇调换的是希腊未来机场的收费和彩票的收益。从形式上看,这好像可以看成是“掉期”,是以未来的欧元收益换成今天的美元和日元资产,然后希腊将这些美元和日元当作政府的资金用于弥补财政赤字,使希腊满足了加入欧元区的财政赤字小于3%GDP的要求。

      如果短期内通过这样的掉期缓解政府的债务压力,随后希腊能够通过经济发展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债务危机在今天也不至于会爆发。但是希腊以及其他几个国家长期以来过惯了寅吃卯粮的日子,加上内部经济结构的失衡,社会福利又向德国等富裕国家看齐,政府的赤字和债务始终处于高位,并不断增加。但在金融危机爆发之前,由于他们被看成是“富裕的欧元区”成员,在国际市场上的融资能力一流,主权信用始终被评为A级,所以谁也不会注意他们的债务问题。

      然而,金融危机的爆发和严重的经济衰退改变了原来的市场判断和评价,而高盛这些国际大投行们也开始利用金融危机寻找掠食对象。2009年11月高盛CEO盖瑞·柯恩面见希腊新当选的社会党总理帕潘德里欧,提议由高盛购买希腊的债务,这回希腊则需将机场收费权交给高盛控制,并且再加上与高盛购买债务额相应的希腊政府其他固定收益。帕潘德里欧由于在竞选中承诺要坚决抵制希腊长期以来存在的腐败,最后拒绝了高盛的这一要求,于是高盛就率领国际金融垄断资本唱衰希腊。

      首先是将希腊当时对外公布只占GDP6%赤字的假象捅破,因为实际当年的债务已经高达12.83%。紧接着美国三大评级公司在2009年12月初纷纷下调了希腊的主权信用级别,舆论一下子大哗,希腊债务问题暴露在全世界面前。与此同时,投资银行家们手中的另外一个金融工具也发挥了作用,那就是信贷违约调期(CDS)。

      高盛不仅积极参与了CDS合约的中介,并乘机抬高CDS的价格,而随着CDS价格的升高,希腊的筹资成本也就不断上升,因为CDS被看成是风险的一种价格。就这样,国际投行们不仅通过掉期交易获得可观的掉期费,而且在汇率上也赚足了差价。更为重要的是他们引诱了希腊等欧猪国家不断地借债,使他们陷入债务泥潭,然后又抬高在融资的成本,一步步把它们推向债务危机。

      他们难道不怕这些国家宣布破产,不偿还这些债务?我的判断是不怕,因为在这些国家身后有德国、法国、欧盟、美国政府,还有IMF。他们会用公共资源来解救希腊,而投行们的债权是不会被坏掉的,西方各国政府,尤其是美国政府在做他们的后盾。仔细看看从高盛、JP摩根出来在西方各国中央银行和财政部做高官的人数,再看一下从大投行出来在国际金融机构里掌握实权的人,你就会知道全球金融体系是掌握在谁的手中。

      另外欧盟成员国债务问题被爆炒得时机也是耐人寻味的,因为随着美国自身财政赤字的不断增加,债务创历史新高,通货膨胀随经济复苏有启动的迹象,美元在市场上走软的预期已经开始形成。如果不是欧洲这几个国家的债务吸引了世界的眼球,在中国减持美国国债的背景下,美元汇率肯定无法保持今天的坚挺状态。但是现在美国根本不用担心,欧洲这几个国家的债务问题完全化解了美元的压力,使美国的复苏获得了良好的外部金融市场环境。

      

      欧盟出钱不可避免 平息危机挽救欧元

      希腊债务危机之所以一直受人们的关注与欧盟的挽救措施没有落实有很大的关系。2月11日欧盟非正式首脑会结束,对希腊的解救计划也没有最后敲定,这使得媒体和一些分析师纷纷猜测希腊债务危机的前景。其实欧盟首脑会议没有拿出具体解救方案是因为他们还有时间,而在确定具体的贷款数额之前,欧盟也想对希腊施压,一是让其将隐瞒债务的具体实情通报给欧盟,二是让希腊政府将外部的压力传递给国内各种利益集团,便于使希腊政府最后接受欧盟建议的削减政府财政赤字方案。因为希腊政府在国外面临着到期偿还债务的压力,在国内则面临着经济负增长、高失业、以及社会福利捉襟见肘的压力。没有相应的讨价还价和外部压力,希腊将难以在国内真正削减财政赤字和政府的债务。

      尽管如此,欧盟以及欧盟的核心国家德国和法国是不会任凭希腊陷入债务泥潭而不顾的。欧盟的债务危机虽然如不少人分析的那样暴露了欧盟内部一体化的不少缺陷,在金融危机的冲击下,各国更多地考虑自己的利益,但是欧盟毕竟已经建成了统一大市场,建立了货币联盟,它们的相互利益被更多地捆绑在了一起。如果希腊的破产会影响到欧元的前景,欧元区国家肯定出手相救。德国首先不会袖手旁观,当年德国放弃了马克接受了欧元,今天又岂能会坐视区区200多亿欧元的债务而引发欧元的生存危机?所以,那些从欧洲那几个国家债务而衍生出欧元也会因此崩毁消亡的判断不是太幼稚,就是太武断。或者是一些美国学者一厢情愿的希望。另外,德国也有能力来解救希腊,提供250亿欧元对于德国不是不能做到的事。当然,德国不会单独行动,所以德国要否认主导援助计划。我个人的判断是最终将由德国和法国主导,以欧盟的名义对希腊提出一揽子救助计划。

      就当前看,欧洲国家的债务危机尚不会让IMF出面提供援助,这不仅是因为德国和法国不愿意IMF插手,还因为欧洲这几个国家根据IMF的标准尚不够获得IMF的资金援助。IMF如果出面援助,也会使欧盟和欧元区丧失国际威信,不利于欧盟未来的一体化发展。因此,为了欧盟和欧元的未来,欧盟的核心成员也会在最后关头拿出解救希腊的方案。

      当然,欧洲债务危机暴露出来的问题是多方面的,它是欧洲长期以来未能解决的经济活力不足、经济和社会结构僵滞的一个反映,也是欧盟统一货币政策和各自独立财政政策相矛盾的一次集中的表现。从更宏观的层面看,它还是全球金融危机的一个后续深化的表现,是我们整个全球金融体系存在严重缺陷的一个结果。作为世界经济的一员,中国也不能置身度外,我们也会受到债务危机的影响。因此,我们希望希腊债务危机能够尽早得到解决,世界经济避免受到冲击。

      (作者系上海欧洲学会副会长、上海社会科学院欧洲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