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中国经济微观基础
⊙亚夫
央视“探索-发现”栏目近日播出了10集人物传记片《盛宣怀》。这部片子很值得投资者一看。因为透过这部片子,不仅可以看到一个“非常之人”的非常之处,更能够引发出一点思考。比如,对中国经济微观基础的思考。而这种思考,对于认识中国经济与投资市场的特点,是有帮助的。
尽管这部片子在史料的运用上有不少待斟酌之处,对盛宣怀的把握也没有做到完全“平视”的地步,尤其对那段历史的经济含义还缺少发掘,这可能与历史研究的滞后有关,但是能够在中国社会历经三千年之大变、170年之转型的今天,播出这样的片子,是很不容易的。它表明我们这个社会正在成熟。
因为,能够正视历史、平视过去,而不是藐视、忽视、仰视或俯视过去,这对于未来非常重要。
客或有问,盛宣怀是谁?该片第一集称,这是一位“处非常之世,走非常之路,做非常之事的非常之人。”这位“四非”之人有哪些事功?用现在话说,他所涉略的领域有:运输、通讯、能源、矿产、纺织、金融、教育等。参与创办的企事业有,招商局、电报局、汉冶萍煤铁厂、华盛纺织厂、中国通商银行、北洋大学、南洋公学、中国红十字会等,每一项对当代中国都有影响。
这些事业,放在平常年代,对任何一个实业家来说,都是大事业。其中,每一项要做出点成绩都不容易,都要付出巨大心血。更何况每一项都是“开天辟地”的事。而盛宣怀又为什么能够做到呢?并且又做得那么多、那么有影响呢?这自然与他身处的非常之世、所走的非常之路有关。而其中的奥秘便是他能够以官商之手段,行现代工商业之能事,开疆拓土,迅速推进其事业。
只可惜,虽然他个人建树很多,但也改变不了当时中国社会积贫积弱的厄运。为什么?这中间原因很多,也很复杂。但从经济层面看,有一点很值得注意,这就是中国经济的微观基础问题。
从盛宣怀的事功年表看,他所做的所有重要事业都有官方背景,都与大人物的鼎力支持或大力促成有关。也就是说,他的很多作为都有浓郁的官方色彩,都是一种由上而下的政商之举。正因为有了官方的支持,使他能够同时在多个领域施展才能,得到自由竞争条件下完全不可能得到的资源,并迅速有所建树,成其大业。这正是盛宣怀的非常之处。
然而,正是在这一点上,可以说,盛宣怀只能是一个孤例,而他的许多做法,恰恰证明在他那个时代,中国经济完全是一个缺乏自由市场经济微观基础的畸形经济,是一种由官方督导的转型经济。而盛宣怀自己尽管在很多时候都意识到了自由市场经济的重要性,强调商股商办,强调需要充分考虑商人的利益,但事实上他的所有成功经营都有官督的影子。因为他本身就是官督的化身。
回望1840年鸦片战争之后,中国近代工业的发展,首先是从封疆大吏们主持的军事工业开始,到了盛宣怀崭露头角的1870年代,正好赶上官督商办的转型期。所以,盛宣怀之所以能够做出那么多事功,这固然和他本人的才干有关,更与当时特殊的历史环境有关。
而事实上,现代工业文明与农业文明的最大区别,就在于微观基础的区别。现代工业文明强调的是自由竞争的市场经济,每一个微观主体至少在法律上是平等的,是按照公平、公开、公正的契约原则,来展开自由竞争的经济。因此,尽管盛宣怀从他个人来讲,可以在官方的支持下能够用非常手段,做出非常的业绩,他的事功对后世也有实实在在的影响。但越是这样越不可取。
因为,这样的竞争方式与现代市场经济的基本精神是背离的。这种背离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于形成有效的市场竞争是不利的。试想,当一个市场中有一股是享有官方资源的特殊力量,一股是完全不享有特权的民间力量,这样两股力量之间,怎么竞争?二是对于有效配置资源也是不利的。因为,表面上看利用官方的行政力量来开展经济活动很有时效,但实际上付出的社会成本与制度代价是没有办法计算的。其结果并不是最优甚至次优的选择。
当然,就盛宣怀个人而言,有其历史的特殊性,能做出那么多有利于后人的事业,确实很不容易。因此,他的非常之处,便在于他能够看清历史发展的大方向,尤其是对新科技、新经济的把握,确实有过人的眼光,这一点对今天的投资者也很有启发。但是,如果看不到他的局限,特别是在有些时候连盛宣怀自己也隐约感到的局限,那是不容易理解这段历史真正的经济含义的。
因为,即便在今天,中国经济的微观经济基础问题,也还没有得到充分认识,得到完全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