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张晓波
马凯硕用抽水马桶的记忆,唤起了我们对亚洲过去教科书一般的回忆。
曾任新加坡外交部长达30余年的马凯硕,乃贫民之子,在《新亚洲半球》的开篇,他动情地回忆起第一次使用抽水马桶时的震惊与喜悦之情。这种多少有些难堪的记忆,或许与今日30岁以上的中国公民,是相通的。抽水马桶普及使用,曾是一个寒碜的现代化指标。
表面上看,亚洲乃至世界第三世界国家的政治命运,在二战结束之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改变。风起云涌的民族—国家运动,将两个世纪野蛮的殖民主义世界政治格局彻底打碎。但政治解放,并没有为发展提供新的历史动力。二战结束60多年以来,西方国家的政治宰制依然在继续,最为直观的数据是:2006年,据《财富》杂志统计,世界500强的跨国公司之中,西方国家与日本相加的总和占据了439个,有些跨国公司的年生产值,甚至远远超出一些穷国的GDP。当今世界,全球88%的经济资源为12%的西方人所掌握,政治上的解放与经济上的后殖民主义并行不悖。
然而,世界正在改变。冷战之后,亚洲大国在四小龙之后,开始了经济腾飞。首先是中国于1979年开始的经济改革。在30 年中,中国初步完成了现代化,各项经济指标飞速增长。用马凯硕的话来会说,中国以唐朝的心态,重新接纳了世界;中国的影响力,跃出了东亚,直达非洲与南美,中国成为重塑世界格局的新力量之一可以预期。其次是印度自上世纪90年代开始的经济改革。尽管印度起步较中国晚,却同样取得了不容忽视的成效,仅以宝莱坞的电影工业而论,其每年的产量,便超出了好莱坞50倍,并且已成涵盖亚非15亿人口的穆斯林世界不可或缺的娱乐项目。
今天,现代化的指标,早已不是抽水马桶或者自来水龙头,而是手机。马凯硕在《新亚洲半球》中引述了一个让人有些吃惊的数据:2006年9月,中国手机用户达到4.5亿。同期印度用户大约是1.4亿,并以每月700万台的数字增长,到2010年,印度的手机用户达到了5亿。手机的大规模使用,不仅是这些昔日亚洲穷国命运改变的一个标志,同时,这些国家也深深受惠于现代工具所带来的便利:信息的畅通,极大扩展了市场经济。
在陈述了亚洲的成长之后,马凯硕这位现任新加坡国立大学李光耀公共政策学院院长提出了一个问题:亚洲在告别青涩之后,将对世界承担怎样的责任?尽管这本《新亚洲半球》以“亚洲”为题,但预设的读者却是西方知识精英。一言以蔽之,本书的核心命题是:亚洲赞同了西方的规则而崛起,并请西方继续遵循他们所制定的游戏规则。这实际上是一个亚洲知识分子对西方的告白。
在马凯硕的观点中,最为核心的西方规则,是自由市场主义。正是通过遵循这一游戏规则的现代化运动,亚洲,尤其是东亚,已成了世界发展速度最快的区域。到2050年,全球最大的四个经济体中国、美国、日本、印度,三个将回到亚洲。亚洲由此被认为预期将取代西方,重新回归世界中心。这也就是本书副题所展示的亚洲前途:势不可挡的全球权力东移。
但权力东移,并不是一句嘴上的空话,或者善意的设想。马凯硕以西方观察家的身份指出,西方并不乐意亚洲与之分享权力。后殖民时代,维护强国经济宰制的手段依旧处处可见,政治压制、军事威胁、金融垄断,乃至于赤裸裸的军事打击。仅以关税而论,尽管西方口口声声强调自由贸易,但贸易保护主义思潮近几年来却不断抬头,南北之间的关税铁幕,取代了东西方之间的政治铁幕。马凯硕引述了联合国的一份数据,欧盟每年从关税中剥夺了发展中国家7000亿美元的出口收入,这是欧盟承诺支援穷国资金的14倍。
马凯硕认为,亚洲的崛起,以自由市场主义为基石。但到目前为止,亚洲国家只有日本为西方所接受——并且这种接受也有苛刻的门槛。亚洲的全面复兴,带给西方的,并不是善意的理解,而是恐惧与抵抗。于此,马凯硕呼吁西方知识精英与政界理解亚洲的崛起,无论如何,2008年的世界,比1945年的世界好得多。
马凯硕为亚洲声辩之恳切,令读者动容。但仍有令人不能释然之处。马凯硕以为无壁垒的自由贸易,才是通往未来世界的金光大道。殊不知,西方数百年来崛起的同时,是大规模的民族—国家运动,国家力量,从殖民地的开拓到在远东与清王朝的战争,都是西方赖以兴起的屏障。我们实难以自由市场的方式绘制一张西方兴起的图景。同样,未来世界的对话,也难以在虚构的概念之上展开。俾斯麦曾谓,一切外交,都是国家力量的体现。亚洲想重构世界图景,首先得建构亚洲自身的力量。幸运的是,我们看到亚洲正在这条道上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