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 1:头版
  • 2:要闻
  • 3:广告
  • 4:财经新闻
  • 5:公司
  • 6:焦点
  • 7:市场
  • 8:市场趋势
  • 9:开市大吉
  • 10:专版
  • 11:专版
  • 12:观点·专栏
  • 13:圆桌
  • 14:上证研究院·宏观新视野
  • 15:书评
  • 16:信息披露
  • 17:信息披露
  • 18:信息披露
  • 19:信息披露
  • 20:信息披露
  • 21:信息披露
  • 22:信息披露
  • 23:信息披露
  • 24:信息披露
  • 25:信息披露
  • 26:信息披露
  • 27:信息披露
  • 28:信息披露
  • 29:信息披露
  • 30:信息披露
  • 31:信息披露
  • 32:信息披露
  • 33:信息披露
  • 34:信息披露
  • 35:信息披露
  • 36:信息披露
  • 37:信息披露
  • 38:信息披露
  • 39:信息披露
  • 40:信息披露
  • 41:信息披露
  • 42:信息披露
  • 43:信息披露
  • 44:信息披露
  • 45:信息披露
  • 46:信息披露
  • 47:信息披露
  • 48:信息披露
  • 49:信息披露
  • 50:信息披露
  • 51:信息披露
  • 52:信息披露
  • 53:信息披露
  • 54:信息披露
  • 55:信息披露
  • 56:信息披露
  • 57:信息披露
  • 58:信息披露
  • 59:信息披露
  • 60:信息披露
  • 61:信息披露
  • 62:信息披露
  • 63:信息披露
  • 64:信息披露
  • 65:信息披露
  • 66:信息披露
  • 67:信息披露
  • 68:信息披露
  • 69:信息披露
  • 70:信息披露
  • 71:信息披露
  • 72:信息披露
  • 73:信息披露
  • 74:信息披露
  • 75:信息披露
  • 76:信息披露
  • A1:基金周刊
  • A2:基金·基金一周
  • A3:基金·封面文章
  • A4:基金·基金投资
  • A5:基金·基金投资
  • A6:基金·焦点
  • A7:基金·专访
  • A8:基金·投资者教育
  • A10:基金·市场
  • A11:基金·海外
  • A12:基金·互动
  • A13:基金·晨星排行榜
  • A14:理财·热点
  • A15:理财·案例
  • A16:基金·对话
  • T1:特别报道
  • T2:特别报道
  • T4:特别报道
  • 亚洲会对世界承担怎样的责任
  • 披沙录
  • 思考方式与过程远比观点更有价值
  • 索罗斯
    最难过的一道关
  •  
    2010年4月26日   按日期查找
    15版:书评 上一版  下一版
     
     
     
       | 15版:书评
    亚洲会对世界承担怎样的责任
    披沙录
    思考方式与过程远比观点更有价值
    索罗斯
    最难过的一道关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 > >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400-820-0277) 。
     
    稿件搜索: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思考方式与过程远比观点更有价值
    2010-04-26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叶 雷
      《陈志武说中国经济》
      陈志武 著
      山西经济出版社
      2010年2月出版

      ——评《陈志武说中国经济》

      ⊙叶 雷

      

      陈志武教授近年连续出了多本经济随笔集,《为什么中国人勤劳而不富有》、《24堂财富课——陈志武与女儿谈商业模式》、《金融的逻辑》等都很畅销,我基本上都看过。特别是《金融的逻辑》给我的印象比较深。他在书中提出了一些攸关我们反思历史、探索未来之路的问题,也给出了他独到的见解,很能给人以启发。但我觉得,作为理工科背景的经济学家,陈教授的论述,似还缺乏对政治文化的历史考察,视角过窄,难免偏颇。比如,关于政府负债与民主的关系,我们只需要考察一下英、美、法等国家行政组织的历史演变,就可知道并非政府负债导致了民主,而是民主分权的传统逼迫政府负债。

      《陈志武说中国经济》是陈教授近几年接受《新财富》、《南风窗》、《21世纪经济报道》、《经济观察报》等媒体访谈的结集,主要内容涉及改革开放与中国经济成就、国进民退、国富民穷、金融危机与金融市场变革、政治与生活幸福等诸多方面。由于是访谈,所以观点比较鲜明,读起来通俗易懂。如果要从一个侧面了解中国经济的一些热点问题,这本书确是不错的选择。陈教授提出的一些问题,应该充分肯定,但他提出的观点,给出的建议,则需具体分析。

      比如“国有”与“民享”这个我们耳熟能详的话题。如何将理论上的“全民所有”变成现实的“全民所享”?陈教授的建议是,将各级国有企业分别组建成各级国民权益基金,按人头将这些国民权益基金分发给老百姓,老百姓可以长期持有,也可以交易,国有企业的利润以分红的形式发给老百姓。据陈教授估算,这样大约每个中国公民可以领取到价值6万元左右的资产证券,每人每年还可以以分红的形式获得5000左右的资产性收入。更重要的是,这样将真正发挥出老百姓的主人翁精神,将对中国的经济转型、法治建设和政治改革产生举足轻重的积极影响。但在我看来,中国的人口是变动的,国有企业也是变动的,理想设计虽好,但缺乏现实操作性。

      在谈到经济发展的“中国奇迹”时,陈教授直率地指出,这并不是真正的奇迹,只是重复东亚国家在二战之后、西方国家在更早时期的经历而已。这个奇迹的取得,一是享受了巨大的人口红利,二是享受到了改革开放的制度红利,三是体现了后发优势,四是分享了经济全球化的红利。由于中国经济的“奇迹”是基于西方国家主导的现代工业技术和自由贸易体系基础上的,因此,中国的经济高增长还能持续多久,在很大程度上可能就取决于我们对规则的话语权有多少,对规则的制定权掌握和体现了多少。这个论点,可以商榷的地方不少。

      关于金融危机与金融改革,陈教授说得很直白:“我国金融业目前还是比较原始,不能因为金融危机而停止变革。”陈教授的这个观点,我很赞成。度过温饱阶段之后,经济发展的实质就是一个“钱”字,钱是什么,钱就是金融。钱生钱,才是最快的赚钱。任何一个国家和个人的发展和发达,都离不开钱,都离不开金融。如果从经济的视角解读美国历史,那么美国的历史,就是一部已经发生正在发生而且依然会不断发生地金融创新史。中国封建社会的经济为什么领先世界啊?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我们有纸币、钱庄,比西方早了600多年。

      关于政治与幸福生活的关系,我对陈教授的观点深表赞同。陈教授的核心观点说,大家都在谈政治,是不正常的,让少部分真正关心政治的人去谈政治,对于绝大多数公众来说,追求幸福生活才是生命的真谛。发达国家的老百姓为什么大多数不喜欢谈政治呢?就如有人说“即使一个傻瓜当美国总统,美国也坏不到哪里去”一样,一是发达国家讲法治,讲程序,政治在制度的框架内,处于稳定状态,没有什么值得特别关注的;二是发达国家制度权力相互制约,以权谋私的空间太小,加上官员是由竞争产生,所以愿意当官的人也不多。我国法律和规章不少,但不折不扣执行的不多,民主政治还未深入人心,政治依然直接攸关每个人的生活,所以我们都喜欢谈政治。“我们每一个人都处于被动的、处于求国家、求政府的位置的话,我们每个人是不会拿起法律武器保护自己的。”

      陈教授有关“税负”、“私有化”、“福利”、“劳动”、“企业”、“粮食安全”等问题的有些观点,对我们依然具有启蒙价值,如“赢取利润仅靠个人机遇和聪明才智不够,在勤劳和富有之间必须搭建市场经济制度的桥梁”,“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在于权利平等和交易自由,而不是在区域发展战略”,“一个国家的制度质量,从根本上决定了其配置资源的能力和效率,因而决定其竞争力的高低”等等。但有些观点,则大可商榷,比如“加速私有化,老百姓的收入才会更多”,“只有私有化才能实现真正的宪政民主”等。且不说别的,转型国家“休克疗法”留下的惨痛经历,就足够让我们深思了。

      有个广泛流传的说法,对同一经济现象,10个经济学家会有11种观点,但经济学家之所以依然受人们的尊敬,就是因为他们的思想之花比他们的准确预言价值更大。对陈志武教授的新著,我们也当如是观。